607、進步在無形之中(第1/2頁)
章節報錯
要說天堂,肯定是還沒到那一步,但高速攀科技帶來的便利卻是讓每個人都享受到了,首先就是工作效率的整體提升。
像張哥這樣伸手一比就是度量衡、材料足夠徒手搓可控核聚變的人,理論上他是掌握全工業體系的人,理工科跟文科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專業壁壘,文科是人是狗都能整上兩句,好不好另說,蘇軾能寫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別人也能寫臨江仙春遊三日吃蚯蚓,雖然一個好看一個好笑,但終究是能寫。
可是理科就不同了,專業壁壘放在那呢,自己能看懂能明白甚至覺得簡單的東西,在別人眼裡那他孃的就是天書奇談。
比如對張哥來說也就是用個模具一澆鐵水然後手挫幾個套件就能加水開動的蒸汽動力小車車,馬力能達到六十,其實原型是1937年魔都仲明汽車廠生產的仲明燃炭汽車,經過張哥魔改之後可以使用煤炭也可以使用木炭,甚至可以燒柴、燒垃圾,只要能燃燒的東西都能用來驅動它。
這玩意一直用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對於城市來說它有點誇張,但在農村裡頭這玩意的確還是很有市場的,畢竟六十馬力還不挑環境皮實耐操,最適合的就是這種環境不好的區域了。
而且足足有六十馬力,這在這個時代簡直是最完美的農用工具了,不是張哥弄不出來聯合收割機,只是配套聯合收割機的產業需要煉油廠、橡膠廠、化工廠、自動化加工廠等等,一個是時間成本太大再一個是原材料配額不足,畢竟現在簡單的氮磷鉀肥都還是問題呢。
不過肥料的問題暫時不是很大,因為農作物總量還是不夠多,現有的肥料處理方法暫時還能夠滿足農作物肥料需求。
當然這都是大方向上的東西了,整體工業能力的提升帶來的更多是經濟效益上的飛速提升,現在餘杭縣有三大支柱產業,鐵器、瓷器、玻璃器,瓷器跟玻璃器就不多說了,純正的技術壁壘,內行覺得簡單的雅痞,但外行愣就是看不懂的那種。
可鐵器按照道理來說應該是沒有什麼技術壁壘的吧,但餘杭這邊一共有三家大型的大集體性質的鋼鐵廠,這三家的產品都是別人模仿不來的。
餘杭第一鋼鐵廠,一廠的特色就是民用產品的發達,說是鋼鐵廠但實際上還擁有制鋁工藝,雖然產能並不大,但年產量也達到了一百二十噸,但卻也足夠滿足大部分人的生活需要了,一廠鋁鍋甚至遠銷到了遼國跟大草原,因為不屬於鐵器所以並不觸犯禁令。
而除了鋁製品之外,一廠的剪刀、菜刀等等民用產品的質量也都是頂呱呱的,關鍵還便宜,同樣品質的菜刀,在臨安的鐵匠鋪打出來需要一貫錢甚至更多,但一廠的指導價格則為一百五十文錢,這還是同樣品質的上等菜刀。
這個價格直接衝擊了整個大宋的鍛造行業,許多人因此而失業,但同時更多的人因此而得到了工作崗位。
而第二鋼鐵廠主要製作的是合金類產品,現在最多的產品是不鏽鋼跟各種合金,主要用於民用建材領域,現在在餘杭,鋁合金的玻璃窗已經大流行了,花上一點錢就能換上一面好看又明亮的玻璃窗,這要比以前那紙糊的窗戶好太多了。
至於第三鋼鐵廠則是三家鋼鐵廠裡規模最小的,但卻是保密程度最高的,因為這家鋼鐵廠主要加工的是特種鋼材,比如耐磨耐腐蝕的空心管材,一般可以用來製作水管,但如果規格一換再加上來復線,懂得都懂嗷。
而在三家核心鋼鐵廠之外,還有一服、二服兩個服裝廠,跟服裝廠配套的則是今年新開荒出來的十萬畝棉田。
真男人要幹就幹全套的,半套覺得不過癮。
現在制約這裡發展的核心問題一個是高質量勞動力人口,在第二屆、第三屆技工沒畢業之前,現在幾乎所有的工廠都沒有辦法滿血開工,產能不到巔峰時的百分之五十。換句話說就是裝置在等人而不是人在等裝置,只要崗位培訓結束,大量的產業工人就可以直接填充進去。
再有就是原材料的問題,石油、橡膠、甘蔗、各類礦產還有一些特殊原材料等等,這些都是制約工業發展和點亮科技樹的前提條件,而現在就餘杭這十萬人的規模也沒有能力將觸手伸向更遠的地方。
不過即便是這樣,和現在這個稍微偏遠一點的地方還在刀耕火種的部落經濟社會相比,它的先進性不亞於賽博坦星球跟地球的差別。
工業帶動經濟,在經濟一片大好的前提下,社會矛盾必然會減少,所以整個的確的繁榮程度自然也會進一步的提升。
更關鍵的是這個地方的執行人是絕對不會走錯路線的人,他就像是個機器人一樣,每一步的規劃都是嚴絲合縫,處理問題的速度也是令人驚訝。
一個不需要試錯、全程嚴絲合縫且判斷從不失誤的社會,發展速度一年頂得上十年到兩百年不等。科技樹就不用擔心了,材料足夠張哥明天就給縣裡搓個核電站。
誇張啥誇張啊,他孃的做夢都要小心翼翼,那一輩子得有多憋屈。
不過饒是如此,在諸如趙頊這等人的眼裡,這地方已經是夠誇張了,畢竟張哥是做夢,他們可不是,他們是夢裡的原住民,習慣了那種看天吃飯的生活,乍一看到網箱養魚都驚為天人。
趙頊來了這裡三天,三天的時間除了第一天他因為在路上吃了不乾淨的東西拉肚子拉到扶牆然後被拽到縣醫院去打了一針好了之外,剩下的兩天他都在縣裡轉悠。
他不是沒有見過密集的商貿,當年在東京汴梁時,那也是極盡繁華的。但他的確是第一次見到這麼快捷的商貿。
在縣裡有一種特殊的購物方式,就是過往的外地商人先到縣裡一個稱之為銀行的地方兌換這裡專用的紙鈔,然後拿著紙鈔去跟商戶買東西,出貨量大的直接讓他們從倉庫把貨調出來,拿到收據之後在這玩幾天貨就備好了,出貨量小的就直接買,紙鈔在離開的時候可以再去銀行裡兌換成通寶,不過大部分人是不會選擇兌換,因為這裡的紙鈔方便、保值而且無法仿冒,安全性甚至比銀錠子都要高,裡頭甚至有不少的遼商特意過來兌換紙鈔,就是因為前幾年遼國有一場假銀風波,把這幫富豪都給整怕了。
京杭大運河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從無人問津到如今千帆掠過,每天大量的貨物在港口吞吐,雖然人口並不多,但就趙頊感覺像現在這地方可能要比臨安府還有錢了。
而最讓趙頊震驚還屬縣裡最核心地區的那二十座巨大大大大的糧倉,他是見過官倉的人,但哪怕是他見過的最大的官倉都不如這些糧倉的五分之一大,巨大的倉庫佇立在這裡並且上頭標註著明確的責任人,不管是被水淹了、被火燒了還是怎樣,一切的意外都需要這個責任人來承擔後果,簡單說就是有些不分青紅皂白。
但身為皇家之後並且還協助過父親監國的皇太孫,他深切的知道這樣的機制太重要了,前些年他們去江南某地查賑災糧的事情,去哪哪著火,就跟他們身上隨身帶著火摺子到處扔一樣,損失的數目基本就跟虧空的數目相吻合,大家明眼人都知道是怎麼回事,但就是一點證據沒有,氣到牙直癢癢也沒有太多用處。
可這種責任精準到人的地方相對可就沒那麼多事了,誰不知道動了這種倉的糧食是要抄家滅族的,現在這些糧官就連每天耗子吃了多少都要報備,更別提突然失火了。
“這個法子好。”趙頊拿筆將這裡的種種都記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