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六章 歡迎寧青筠同學加入波利尼亞克猜想課題組(第2/2頁)
章節報錯
這樣的朋友,叫兄弟,是可遇不可求的珍貴存在。
所以孫炳飛聽說這事後,毫不猶豫就聯合起奧數隊的熟人們,全力力挺秦克。
秦克心中溫暖,笑道:“那這頓飯更得我請了,要不這樣吧,我和青筠還有些化學、生物、物理的奧賽隊友在京城,要不叫上他們?和你們一樣,都是學霸,一起認識認識,也是好事。”
孫炳飛拍著胸膛道:“行,那就一起來,克哥的好朋友就是我們的好朋友!不過這頓飯一定要我們先請了,這事我來張羅,地點定好了就通知克哥你和嫂子。”
……
孫炳飛和十幾個京城本地的奧數隊隊員聯手請客,可謂是財大氣粗,直接在某豪華的五星級酒店裡包了個廳,考慮到十一月中旬不少學校都要舉辦運動會,聚會時間初步定在11月21日,週六中午。
約好了聚會時間,秦克的心思與精力便放回到學習上來。
轉眼來到了十一月中旬,“致寧青筠II”已基本上全部講解完了,秦克給了寧青筠一個“畢業試題”,那就是看懂那篇證明孿生素數猜想的論文後,從頭到尾把論證過程再寫一遍。
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光是能完全看懂就很了不起了,更別說要完全吃透其中的邏輯、思路,並將整個過程重現出來。
寧青筠再次表現出她那勤奮認真的一面來,整整一個星期的自習時間,她都沉浸在秦克的這篇論文裡,連晚上睡覺都在思考著每一步論證細節,然後在第八天,她花了一個晚上的通宵寫出了完整論證過程,完成了秦克的“畢業測試”。
清晨,少女捧著“作業”,遞到秦克面前,仰著有些憔悴但神采弈弈的小臉,嘴角勾起道:“秦克同學,現在我能站到你身邊,與你一起鑽研波利尼亞克猜想課題了嗎?”
秦克看著她漂亮的眸子裡泛著的血絲,既心疼又自豪。
但他沒將少女摟入懷中,而是伸出手,笑道:“歡迎寧青筠同學加入我的‘青年拔尖人才計劃·百萬科研課題小組’,‘波利尼亞克猜想課題組’。”
秦克在前兩天收到了學校的通知,上頭已正式通布了評選結果,秦克以18歲11個月的年紀,成為夏國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青年拔尖人才”,國家將會在一週內撥款一百萬經費,用於他成立課題小組,鑽研“波利尼亞克猜想”。
——這大概也是為了讓秦克出國參加普林斯頓的數學學術會議時,站到講臺上作自我介紹時能更有底氣些。
寧青筠伸出小手,輕輕地握住了秦克的大手,嫣然一笑道:“組長,餘生請多多指教。”
少女的笑容是如此的自信而璀璨,讓初升的朝陽都為之失色,秦克豪氣頓生,握著寧青筠的小手高高舉起,向著紅彤彤的太陽喊道:“波利尼亞克猜想,我們來了!”
……
秦克透過“青年拔尖人才計劃”評選的訊息,引起了學術界與媒體的大轟動。
很多人提出了疑問,這秦克才十九歲未到的年紀啊,剛上大一不到三個月吧?
就算以後秦克有能力有機會入選“青年拔尖人才計劃”,可這也太急了吧?為什麼不等他再多做出些成績、多取得些學術成果再讓他入選?這樣不是更能服眾?
這麼早早讓秦克成為“青年拔尖人才”,而且還給了他一百萬的經費,讓他負責起攻克“波利尼亞克猜想”這樣全世界難度排名起碼在前兩百、令無數夏國數學家乃至世界著名數學家都折戟沉沙的數學難題?
是不是太過拔苗助長?他能擔得起這樣的重擔嗎?
而且據說秦克根本就沒參加答辯,是插隊的直接透過評選,成為“青拔”的。
這更是引起了許多人的不滿與妒忌。
當中最生氣最憤怒最不能接受這個十九歲不到的年輕人奪得“青拔”名額的,大概要數某所知名大學的數學副教授袁永聰了。
袁永聰從29歲找關係評上副教授後就一直申請每年的“青拔”名額,但因為學術成果不多,且多半是手下研究生弄出來他強行掛通訊作者的,水平自然也有限,所以始終未能透過評選。
——“青拔”的名額就2000個,不是每年2000個,而是總共就只有2000個,只有超過了35歲,或者晉級到更高的國家人才計劃裡,或者因為成果寥寥而自動退出名額,不再獲得國家的科研專案資金支援。
所以每年騰出來的“青拔”名額其實很有限的,袁永聰今年34歲,如果今年再失敗,他就喪失進入“青拔”的機會,更沒可能觸碰更高階別的國家人材評選活動。
所以他這次託了不少關係,走了不少門路,算是孤注一擲了,原本反饋回來的訊息還算讓他滿意,基本上已過了初審環節,後續成功機率挺大,結果前兩天收到電話,因為他的學術成果不突出,答辯環節也不精彩,未能透過評選複審環節。
袁永聰一下子懵了,原本都邁進了一隻腳,怎麼就忽然落選了呢?很快他就聽到了內幕,說是上頭要騰名額給臨時參加評選的秦克,所以他這個原本只是憑關係初步入選的“吊車尾”直接被踢了。
幾年的心血化為泡影,使得袁永聰徹底出離憤怒了!
妒忌、不甘、恨意讓他情緒失控,他像是輸紅了眼的賭徒,根本吞不下這口惡氣,直接在某次課室上很是忿忿不平地說了些怪話,什麼“大一物理系的學生,入選‘青拔’還要負責世界級數學猜想的破解課題?簡直滑天下之大稽!”、“未經答辯,秦克憑什麼入選‘青拔’?要求徹查內幕!”等等,總之就是各種發洩心中的不滿。
有不嫌事大的學生偷偷錄了下來,發到了網上,於是又引起來另一場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