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六章 百分之三十五的收益分配(第1/2頁)
章節報錯
回到京城後,秦小殼暫且搬去與助理方詠棠一起住了,等秦克兩個回國後再搬回來。
而秦克和寧青筠更加忙碌起來,兩人幾乎放下了其餘課題,一心撲到EDA課題上。
接下來又要出國近十天了,兩人都抓緊時間,完成手頭上的EDA課題工作,做好後續的研究工作安排,避免因為兩人的離開而影響到整個團隊的進度。
秦克負責的依然是各個子模組的框架規則編寫,兼每週的詳細研發計劃,寧青筠負責的是工程庫的高階演算法編寫,不過現在她也嘗試著寫出演算法的思路,然後交由給許清巖的團隊來細化完善。
現在許清巖的EDA團隊已越來越適應秦克與寧青筠的思維風格了,部分水平較高的演算法工程師,甚至可以根據寧青筠寫出來的演算法思路,完成工程庫裡的部分演算法工作。
至於各個子模組的規則細化工作,也不需要秦克再二次檢查修正了,可以直接交到青檸智慧程式設計進行程式碼編寫。
總體來說,只要按著目前的進度表穩步推進,九月初推出功能完善的測試版是不成問題的。
最激動人心的是,近來國內的晶片晶圓廠先後傳出好訊息,一個是7nm的GPGPU(圖形處理器)晶片已成功研發並進入了小批次生產,另一個是研發的基於“Fi N+1”先進工藝晶片的流片和測試都成功了,這宣佈了國內已具備了準7nm晶片的研發製造技術。
當然,後者只是流片而已,代表在實驗室擁有這樣的製造能力,距離真正的量產和商業化還有很長的路,而且從技術指標來說,確實也只能算是準7nm,主打低功耗,與國際主流的7nm晶片還有35%左右的效能差距。
但對於許清巖這個EDA課題來說,是個值得慶賀的訊息,許清巖已火速打了申請報上去,要求獲得這兩款7nm晶片的測試資料,以完善手頭上的EDA。
EDA涉及到工藝彷真,這一塊需要海量的資料作為驗證,此前EDA團隊只有國內幾個晶圓廠提供的14nm晶片測試資料,EDA的適用模組庫裡也只能對14nm及以上工藝的晶片支撐最好。
&n的測試資料,就能直接利用這些資料,在適用模組庫里加入7nm晶片的工藝彷真模組,一舉將國產EDA的適用範圍推廣到7nm及以上工藝的晶片設計,而且能同時適用於GPU、CPU的設計!
為了儘早拿到資料,秦克還特意打了電話給楊伯伯,說明這些資料的重要性,請楊伯伯想法子加快審批流程。
楊伯伯哪想到秦克加入的這個EDA團隊的成果如此逆天,聽到他描繪的藍圖後,當場就拍板了,等秦克和寧青筠從米國拿了柯爾數論獎回來後,就一定能看到這些資料,而且還表示會全力支援EDA團隊的研發工作,要人給人,要錢給錢!
唯一的要求就是,十月前要能看到功能相對完善的EDA測試版。
難怪楊伯伯如此激動,國內進行EDA課題攻關的科研團隊其實有幾十個,許清巖的團隊不過就是其中相對重點的課題組、有較多的原花瓣工程師加入罷了,其餘同樣申報了這個課題的科研團隊,也一樣有同樣的花瓣半成品EDA及配套資料。
但大半年過去了,燒了天文數字的經費,那些團隊的研發進展依然緩慢,只有一絲絲的突破,而且是僅在部分細分領域有了小突破,根本無法完成晶片的大規模積體電路設計、彷真、驗證等全流程。
現在聽到秦克和寧青筠以“Q先生”身份帶領著的EDA團隊,只要資料到手,就有把握在近期內實現7nm晶片的全流程設計,楊伯伯哪裡還能坐得住?
如果這樣的全流程EDA真能研發成功,哪怕只適用於14nm的CPU,都能讓他在年終的全國報告大會上抬頭挺胸、意氣風發地作為全年工作亮點成績,高聲念出來了!
結束通話了與秦克的通話後,楊伯伯在辦公室來回走了幾圈,想到兩人後天就要出國了,他又有些放心不下兩個孩子的安全問題,沉思了良久,終於用加密線路打個電話,以極尊敬的語氣低聲說了幾句……
秦克並不知道自己與楊伯伯通話後,自己和寧青筠這趟出國的安保等級又悄然地調高了兩個級別,更不知道無數的人在背後為了他們能平安出國、平安返回而徹夜忙碌個不停。
他結束通話後正要繼續編寫EDA專案組的細化計劃,卻意外接到何良傅教授打來的電話。
“秦克,還在學校嗎?”
“是的,在我們的數學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