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大一統也差不多。

數學大一統與物理大一統,主要的研究參與者除了寧青筠外,還有陶折軒、埃隆·林登施特勞斯、田劍蘭院士、陳立成教授、湯姆森教授等老朋友,至於安德魯·懷爾斯、法爾廷斯、愛德華·威滕和邱老先生等年過八旬的老前輩,年紀實在太大了,不能再消耗太多的精力在研究上,便沒參與進來。

這些理論方向的他投入的時間精力是很實在的,每年都會有取得重大突破的新論文發表,這也是為何各國都認為秦克與寧青筠的精力都在純理論方面的主要原因。

其實秦克還有兩個方向的純理論也投入了很多時間精力,只是不對外公佈進展、不發表論文罷了。第一個方向自然是“人類衰老基因研究”的生物理論研究,為的是儘快吃透S級知識《破解人類衰老的密碼》裡的奧秘,並儘可能地利用當今的科技研製出一些實用的養生延壽功法或者是藥物、疫苗之類。

第二個方向則是研究SS級黑科技知識《一種適用於進行大規模移民的超高速宇宙飛船設計圖全系列》並將主要的理論框架完善出來。

這份SS級黑科技知識裡提供了設計圖和一些必要的說明,但理論方面的內容很少,現在秦克想將之真正建造出來,哪怕只是建成一艘低配版的高速宇宙飛航,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須將缺失或者簡略的理論重新研究透徹、完善為一個符合這個時代科技水平的理論體系,才能真正實現人類遨遊太空、實現星際移民的偉大夢想。

這工作量可就大了,重力控制和適應、推進系統、飛船的材料、飛行星體規避、輻射防禦、太空種植(養殖)等生物都要涉及。幸而岳父寧宗訓和岳母紀秀玉這些年來的研究給予了極多的可借鑑經驗,秦克又有SS級黑科技知識指引著正確的方向,這些年來每天只抽出兩三個小時來研究,卻也取得了不少的進展。

尤其是“沉睡技術”。

人在漫長的星際航行中,最難解決的問題不是吃穿用,而是孤獨與恐懼,哪怕有大量的同類在,但脫離地心引力進入失重狀態後的興奮感消退,面對無邊無際的漆黑宇宙,就會產生難以掩飾的恐懼,這種恐怖會在隨著時間的增長而變得愈發嚴重,甚至會讓人精神錯亂。

而在星際航行的初期,尤其是相對論的“翹曲空間”未能得到有效解決與應用之前,光是從藍星到火星就需要七個月,哪怕秦克改進了推進系統,將行程壓縮到兩個月,也依然難以讓人滿意——想像一下坐兩個月的火車會是怎樣難受的感覺,還要在不習慣的失重環境下,外面則是無法預知的黑暗深淵……

在這時,“沉睡技術”就是最好的解決方法,讓人可以陷入沉睡,到了目的地再喚醒,對於他們來說,只是睡了一覺罷了。這是涉及到生物、物理、基因、腦訊號等多學科的複雜技術。

但秦克早就在半年前就取得了突破。

這種“沉睡技術”與“冰凍技術”是兩回事,“沉睡技術”讓人在“睡眠倉”中進入睡眠狀態,減少身體的能量消耗,並透過自動的高能量食物的進食和飲水保持人體所需的能量,而人的意識則進入“量子虛擬空間”,讓身體以為意識還在清醒,保持著健康低限的血液活動。

意識進入“量子虛擬空間”後,就像進入了傳聞中的虛擬遊戲世界,人可以在裡面消磨時間,也可以進行學習娛樂生活,不會再感到孤獨與無聊。

這項“沉睡技術”最長可以讓一個正常人“沉睡”15天,喚醒後進行一天左右的正常活動,便可以再次進入“睡眠倉”,而健康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因為技術比較成熟安全,秦克都親自試驗過幾次,不過最長的“沉睡”時間只有五天左右,沒法子,他身上的擔子太重要,能被允許進行這樣的親身試驗,已是他極力爭取的結果了。

用秦克的話來說,不親自體驗一下,怎麼知道技術的實際效果是怎樣的?

他說得言之鑿鑿,不過當寧青筠提出想體驗“一天”時,他就跳了起來,搖頭不肯答應。

開玩笑,再安全的技術也有億分之一的危險機率,秦克才不想讓自己心愛的老婆冒這個險。

但寧青筠最終還是說服了他,條件是“沉睡”時間改為“兩個小時”,區區兩個小時的“沉睡”,秦克便不再反對了。

這麼短的沉睡時間,出現問題的機率比走在大街上被從天而降的殞石砸中還要低,而且哪怕出了問題,也可以強制喚醒,頂多只是產生噁心想吐之類的不適感,並不會真的危及健康。

秦克對自己的研究成果有著這樣的信心。

所以在進行“白銀機甲”測試後的第三天,正好是週末,寧青筠便好奇地躺進了“睡眠倉”,而秦克則親自在旁邊保駕護航,但凡有任何不對勁都會強制喚醒她。

“睡眠倉”有些像從中間剖開的蛋殼,寧青筠進入其中躺好,懷著對科研實驗的好奇與驗證的激動心態,啟動了系統。

很快,她便陷入到了“沉睡”狀態。

……

“咦,這裡是……”寧青筠重新睜開眼睛時,意外發現自己不是出現在早就定義好的“虛擬城市空間”中,而是有些熟悉、又有些陌生的辦公室,而對面站著的,赫然是三十歲不到的高中班主任魏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