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通知一出,夏國的網友們再次沸騰起來!

秦克和寧青筠居然同時晉升為“工程院院士”!

這意味著兩人成為了“雙院院士”!

要知道夏國這幾十年來,誕生的“雙院院士”也不過34人!目前健在的只有13人,年紀最小的已82歲高齡。

現在秦克和寧青筠這新晉的“雙院院士”,一下子就將總人數擴充到36人,也將在世的“雙院院士”平均年齡拉低了一截!

因為秦克還有半個月左右才滿23週歲,也就是說,他和寧青筠都以22週歲的年紀,同時當選“科學院院士”與“工程院院士”!

【666!工程院的動作真快!不過這效率我喜歡!】

【他倆這是再次打破了雙院院士的最年輕紀錄了吧?】

【大力點贊,不提NS方程,憑秦院士和寧院士光是憑對完美型沙漠紅薯的貢獻,他們早該當選工程院院士了!】

【為兩位偉大的院士賀!他們在今天拿到四塊諾貝爾獎章的同時,又多了兩個院士證!收穫滿滿啊!】

就在無數民眾為了這又一輝煌紀錄而激動歡呼之際,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市政廳外,同樣有無數的夏裔民眾,或者是歐洲的夏國留學生,臉龐貼上了鮮紅的國旗,高舉燈籠和小紅旗,含淚齊聲唱著國歌,向市政廳裡的兩位獲得諾獎的夏國院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及道賀。

市政廳外的夏國媒體記者們很快將這激動人心的一幕又發回了國內,國內同樣掀起了類似的慶祝活動狂潮。

正如西方媒體所說,今晚註定是夏國的狂歡夜,無數的夏國民眾心中的文化自信心、科研自信心被徹底點燃,心潮澎湃要投身振興祖國科研事業的中學生更是不計其數。

這也是國家寧肯冒些風險、花費無數人力物力保障秦克兩人的安全,也要讓他倆出國來領這四枚獎章想達到的效果。

提振一國的文化自信與科研熱情,有時確實需要這樣熱血的契機,這樣榮耀的榜樣!

《人人日報》迅速發表了評論:“今天,我國兩位最優秀的青年科學家站到了諾貝爾獎的頒獎舞臺上,這是無比榮譽的時刻!我們更相信,未來一定會更多的夏國科學家站到這樣的頂級舞臺之上,甚至就像秦克院士所說,夏國在將來會誕生出國際影響力可以媲美甚至超越諾貝爾獎的科研大獎,我堅信這點!請諸君共同努力,以秦克院士和寧青筠院士為榜樣,使我國的科研水平,像過去的四大發明一樣走在世界前列!”

這條時評的點贊數很快就破了10萬。

……

頒獎典禮直到18:00才正式結束,之後就是諾獎得主及一眾親友團移步到宴會廳共進晚餐、參加舞會,時長是三個小時,不過多數得主都不會呆得太晚,因為19:00後就會有全世界媒體採訪的環節。

晚宴上秦克和寧青筠等十幾位諾獎得主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全場的焦點,不過在場沒有媒體記者,都是有身份的名流學者、或者科學家,基本上不會出現打斷兩人進餐的失禮舉動,只是路過兩人身邊並微笑點頭示意,或者簡單地攀談兩句。

秦克毫不意外地碰到了一些的國際數學家熟人,比如愛德華·威滕,哦,這位獲到菲爾茲獎的老爺子本職工作,其實和秦克是一樣的,都是物理學家。

他過來與秦克碰了碰杯,語帶羨慕道:“恭喜了,秦院士寧院士。”

諾貝爾物理學獎是愛德華·威滕畢生夙願,可惜他研究的超弦理論、量子引力、超對稱量子場論,幾乎都沒法子透過當前的實驗手段來證實,未經證實的理論是沒法子拿到諾貝爾獎的,所以他哪怕是國際頂尖的物理學家,什麼物理學突破獎、愛因斯坦獎章、羅門·萊夫謝茨獎章、龐加萊獎、京都獎、傑出研究成就獎等世界級的物理大獎拿了一堆,卻始終無緣於諾貝爾物理學獎。

秦克明白他的遺憾,在道謝後寬慰道:“其實我認為威滕教授研究的超弦理論,是目前最有希望將自然界的基本粒子和四種相互作用力統一起來的理論,可惜就是太超前了,想真正完善起來怕還要幾十年的時間。”

超弦理論認為組成所有物質的最基本單位是一小段“能量絃線”,大至星際銀河,小至電子,質子,夸克一類的基本粒子都是由這佔有二維時空的“能量絃線”所組成,不過超弦理論目前還有太多的空白,完成度較低,尚未能做出可以實驗驗證的準確預測。

愛德華·威滕輕嘆口氣,他是為了用數學這門宇宙語言來更好地解釋和描述超弦理論,才深入研究低維拓撲學和代數幾何,取得了極出色的成果,並拿到了菲爾茲獎,但距離補完超弦理論還有非常遙遠的距離。

“不說這些,今天是你和寧院士的拿獎日子,我再敬你們一杯。”愛德華·威滕朝寧青筠也舉了舉杯。

見寧青筠喝的是溫開水,愛德華·威滕有點意外,秦克指了指寧青筠的小腹,又做了個噤聲的動作,愛德華·威滕頓時明白過來,再次笑著道喜:“這才是真正的大喜事,再次恭喜兩位!”

簡單地聊了幾句後,愛德華·威滕留意到不少人想和秦克二人打招呼,便笑道:“我就不‘霸佔’著你們了,不然可就得罪太多人了。”

他剛剛離開,一個衣著嚴謹的中年男子便走了過來,用客氣誠摯而不失尊敬的語氣道:“秦院士,寧院士,我是鷹國皇家科學院(鷹國皇家學會)理事會的理事法斯特·查韋斯,這是我的名片。我們鷹國皇家科學院經過集體表決投票,願意在明年正式授予兩位‘外籍院士’的榮譽稱號,還請兩位院士在明年三月前往倫敦一趟,領取外籍院士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