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瑪干沙漠氣象站的會議室還算大,估計平時也是全站三十多個駐守的工作人員開會之處,所以夏永觀帶著幾個工作人員,再加上姜為先等一行十三人,也完全坐得下。

賓主落座後就是常規的相互引薦介紹階段。

原本姜為先的助理丁躍峰發來資訊只有男女人數,並沒有具體的姓名列表,而鄔佑文也因經驗不足沒細問,以為丁躍峰已將名單報給站長夏永觀了,自然也沒再專門彙報此事,所以直到這時夏永觀才知道原來大名鼎鼎的秦克、寧青筠也來了,難怪剛才看著這兩個年輕男女很有些眼熟!

他不由有些後悔了,早知到菲獎得主大駕光臨,怎麼也想法子多騰出兩個單人房來啊!

姜為先眼光何等厲害,一眼就瞧出夏永觀的尷尬與心思,姜為先澹澹道:“秦克和寧青筠不必另作安排。不管他倆在數學上取得的成就有多高,在我這裡,就只是普通的研究人員。行了,開始進入正題吧。”

這時飯菜也送上來了,氣象站準備的飯菜較之大酒店當然算不上豐盛,但每個人的飯盒都儘量地配了四菜一湯,算是很用心了。

姜為先做事很雷厲風行,果然邊吃飯邊開始看資料。

會議室裡自然有投影幕,很快就有工作人員放出昨天出現疑似“幹雨”時的觀測資料。

氣象站的監測裝置相當專業,擁有80米高度10層梯度的鐵塔探測系統,以及輻射探測系統、渦動相關探測系統、繫留氣艇探測系統、風廓線雷達探測系統等大大小小近百組裝置。

此外還有沙漠通量監測、區域天氣監測、風沙監測和大氣成分監測、繫留氣艇探測、無人機監測等二十多種監測手段。

這使得監測資料非常詳細,既包括近地層風速風向、溫度、溼度等氣象要素的廓線垂直分佈及變化、逆溫強度、逆溼變化、當時的風速風向等,也包括沙漠的近地層結構、水熱通量交換、地表輻射能量收支、邊界層氣象要素及沙塵濃度垂直分佈等沙漠裡獨有的資料。

秦克在姜為先的實驗室裡也呆過大半年了,對氣象氣候的觀測資料並不陌生,這時看得極為專注。

他目前的物理等級達到了“職業級”,所有子科目的水平與知識量都不會遜色於任何博士學歷的青年講師,當中就包括了大氣物理學和物理氣象學。

雖然論起氣象方面的水平及不上氣象學專業的教授,但他師承姜為先,同樣擅長結合流體力學來思考分析氣象資料,他一邊看一邊嘗試著在腦海裡將各種資料轉換為了一條條流體力學算式。

姜為先吃飯很快,十分鐘不到就吃完了,這時氣象站的工作人員正在講解一些可能是關鍵點的資料,畢竟這是昨天晚上才匯總的,而且資料量很龐大,沒來得及做成圖表分析。

當天下午所有人都留在了會議室,研究著氣象站提供的資料。

來自不同裝置的氣象監測資料量是很龐大的,光是風速風向的變化就幾千頁、十多萬行資料,想在一個下午就完全分析清楚是很難的。

幸而疑似“幹雨”的現象還發生過兩次,第一次發生在大半個月前,那次的資料已完成了整理,也製成了各種圖表方便使用,這次氣象站的工作人員也將這些資料圖表一併展示。

經過一個下午的分析,已能初步確定這兩次極端異常的天氣狀況,各方面的資料都與撒哈拉沙漠的“幹雨”極為相似。

但成因目前還無法查實,撒哈拉沙漠正好處於迴歸荒漠帶上,是熱帶地區,屬於最典型的沙漠氣候,環境極端嚴酷,在中心地帶甚至可以全年無雨。不僅乾旱,而且常年保持著高溫炎熱天氣,是著名的“熱極”,地表的溫度可以在幾分鐘將雞蛋煮熟——這也是它能誕生“幹雨”的原因。

而塔克拉瑪干沙漠是溫帶,有著明顯的冬夏之分,冬天還會下雪,大雪覆蓋塔克拉瑪干沙漠並不是什麼罕見的現象。兩者在氣候上就有著比較明顯的差異,而且季風流向也不一樣,從理論的角度來看,不具備產生“幹雨”的條件。

但現在偏偏出現了類似“幹雨”的現象。

這使得姜為先團隊眾人都充滿了科學的求知慾,想解開這個迷團。

十幾人幾乎都沒怎麼休息,連晚上也在這個會議室裡看資料分析資料到深夜,連姜為先這樣年過七旬的老人也不例外。

秦克卻有些坐不住了。

他見寧青筠神色睏倦,知道今天的舟車勞頓讓她很疲憊了,便向姜老院士打了個招呼,打算帶著寧青筠先行離開,同時也提醒老師注意保重身體,不要熬夜。

姜為先點了點頭,目光卻沒離開過手裡的資料。

秦克搖搖頭,其實他也很想熬夜破解這個“幹雨”之謎,但更心疼寧青筠的身體,而他不走,寧青筠是不肯自己獨自離開的。

帶著寧青筠離開了會議室,來到外面的走廊。

整個走廊都被玻璃窗封閉起來,換氣是透過特殊的防沙通風空調來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