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目前實驗室機型已面世了,是與某米公司合作的,以人工智慧為核心,標準人形為載體。目前擁有完整的三維空間感知能力,還可以實現人物身份識別、手勢識別、表情識別功能,但距離可以投入使用還有較遠的距離,主要是人工智慧與演算法方面受限太大,雙足技術與雙臂控制的實際效果都難以讓人滿意。”

許冠雄能在埃爾斯公司掛個副總經理,是因為董事長是他爸,但他本人也畢業於斯坦福大學的自動化專業,確實有著相當的技術功底。

他又講了許多埃爾斯研發的服務型機器人訊息,這些訊息幾乎都已在媒體上報告過,但媒體稿多數都是宣傳用的,哪有許冠雄講的真實與詳細。

秦克又想起自己那比較遙遠的山區機器人老師的目標,感覺還真是任重而道遠。

換源app】

不管怎樣,與許冠雄的意外相識並且成為朋友,倒是擴寬了秦克在機器人方面的視野,也能瞭解到國內智慧機器人的技術現狀與瓶頸所在。

……

建立起山區機器人老師,實現山區學生的公平教育,這個目標秦克估計二十年內都未必能實現,所以他將心思與精力,首先放在能在一年內實現的新型沙漠紅薯課題上了。

回到學校後,為了儘快能培育出完美的新型沙漠紅薯,秦克連數學上的霍奇猜想都放下了,集中精力反覆研究青檸植物培育實驗室的實驗資料,以及生物學會的dna論文資料。

想開創一個全新的學科並用於實踐中,自然不會是件容易的事。

計算種子學也不例外,它與dna的研究密切關聯,而dna的研究,卻又是生物學上最難的方向。

相信學過生物的都知道,a、t、c、g四種鹼基是書寫遺傳資訊的基本字元。它們以特定的規則,以基因序列的形式緊密相連,相鄰一組鹼基(從幾十個到幾萬個不等)組合在一起,決定一個遺傳功能,也代表著一個功能基因。

秦克已收集了海量的全基因組序列,經過反覆研究和驗證,從不同的植物dna中,篩選出與繁殖能力、分枝能力、抗病能力、抗旱能力、抗蟲能力、耐鹼能力、高產能力等密切相關的遺傳分子標記,這使得他已能掌握一個作物品種dna中主要遺傳資訊和關鍵的特徵特性。

但這還不夠,他還需要弄清楚哪些鹼基組合決定了對哪些元素的接受能力、排斥能力等。

為此他還設計了基因的dna單鏈探針,利用能精準檢測的單鹼基多型性(snp)標記,結合種子在幾千種不同的土壤中發芽的速度、發芽後單鏈探針發出的光訊號值,以判斷待檢測基因與某種元素的關係,探究編碼蛋白質及調控遺傳表達——即基因組上特定“位置”代表著的“關鍵遺傳資訊”。

為了培育出完美的新型沙漠紅薯,使它成為只能適合在沙漠地帶生長的更高階品種,秦克必須將數以百萬計的基因以不同的形式組合在一起,實現性狀的自由分離組合,從中組合出最符合沙漠條件下溫度、溼度、光照、氣流、二氧化碳濃度等特徵的新型鹼基組合來,進而再推演出最合適的雜交培育方案。

這些都沒有系統給予的現成答桉,一切只能靠自己摸索研究。

這樣的工作量無疑是恐怖的,幸而秦克不是一個人孤軍奮戰。

第一個夥伴自然是寧青筠,寧青筠在計算種子學的理論完善及數學建模方面,對秦克的助力巨大,也減少了秦克這兩方面的需要投入的時間精力。

第二個夥伴則是已成功升級到lv4的微光,它已越來越有得力助手的風範了。

自從升級到lv4後,微光的“擬人度”已非常高了,可以按秦克的命令幫忙回覆微信訊息與簡訊訊息、郵件內容等,幾乎足以以假亂真。

得益於長年累月有秦克、寧青筠、秦小殼的“聊天教育”,微光還形成了自己的“性格”。

大概是因為秦小殼是與它聊天最多的,lv4微光表現出來的性格有幾分像秦小殼,喜歡賣萌和撒嬌,有時也會表現出秦克的插科打諢,幸好在工作時就是典型的寧青筠風格,紮實、認真、可靠、執行任務不折不扣。

在秦克和寧青筠完成了種子dna的數學建模後,後續的推演工作微光已可以全部接手,包括生成程式和主要引數並執行、輸出結果,省卻了兩人大量的時間精力。

除了這兩個夥伴,青檸植物培育實驗室也全力以赴,配合著秦克和寧青筠的研究。

自從春節假期過後,青檸植物培育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們就日以繼夜地投入到仙人掌、沙棘、胡楊之類的沙漠作物基因觀測以及實驗之中,並分析沙漠裡沙土與正常土壤的元素含量差別從中,綜合篩選出最適合沙漠生長的鹼基組。

得益於他們的研究,秦克二人得到了大量珍貴的第一手資料,擴充了dna的鹼基組合資料。

有了理論有了觀測資料有了推演結果,自然離不開實驗驗證。

只有透過實驗,培育種子並全程分析記錄成長狀態,才能真正判斷出推演結論是否正確,是否哪裡細節引數需要調整,進而反推出合成的鹼基組合是否正確。

在這個環節,秦克的“虛擬科研實驗中心”裡的“雜交育種實驗室”起到了關鍵作用。

如果放在現實裡,一次雜交培育實驗起碼要三四個月時間才能完成。

但在可以自由調整時間流速的“虛擬科研實驗中心”裡,只需要一分鐘左右就能得到有用的資料與結果。

藉助“虛擬科研實驗中心”,常規需要幾十年、反覆嘗試幾千幾萬次甚至幾十萬次才能成功的實驗,秦克可能只需要一兩個月的空閒時間。

當然,秦克是人不是機器,對大量重複的實驗工作也會感覺厭煩,在持續進行了一個多月的研究,時間來到五月初時,秦克感覺有些頭暈腦脹了。

正好這時姜為先老院士要帶他和寧青筠去西北某個沙漠氣象觀測站做實地調研,那邊最近出現了某些異常的氣候現象。

想到正好可以親自見識一下沙漠的現狀,對沙漠紅薯的研究也有好處,秦克便與寧青筠欣然地跟著姜為先的團隊,踏上了前往沙漠的航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