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程式碼升級後的“微光”從0.1版本直接升級為lv1版本,秦克興致勃勃地著手進行測試。

身處在虛擬世界裡,秦克不用擔心說話會被別人聽到,所以他直接以語音與“微光(虛擬)”對話。

“微光,睡醒了沒?”

升級後重新接管了膝上型電腦硬體許可權的微光立時回應了:“主人,微光已醒來了,我感覺自己就像是忽然‘醍醐灌頂’,變聰明瞭。”

升級後的微光,說話時已有了幾分人類交談時的平仄起伏,不再像v0.1時冷冰冰像念臺詞的機械音,甚至還會用“感覺”、“像”這樣的擬人感受和“醍醐灌頂”之類的詞彙。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它有了真正的自主學習能力或者有了自我意識,它依然只能在秦剋制訂的“學習規則”裡進行學習。

因為它還缺乏最關鍵的判斷“資訊熵”能力——即從無數資訊中主動判斷哪些資訊是有用的,從而進行學習和模仿。

從這個角度來說,lv1的微光依然處於相對低階的人工智慧階段,甚至連人類的幼兒都不如,畢竟幼兒具備處理“資訊熵”能力,可以從父母和身邊人的說話舉止進行分析和模仿學習。

估計想讓微光真正具備處理“資訊熵”能力,起碼要升級到lv2甚至更高的級別了。

不過秦克這次微光的升級裡,自己加入了幾千行程式碼。這些程式碼是秦克自己琢磨出來的,並不在系統提供的三十萬行lv1人工智慧程式碼中。

這幾千行程式碼的作用只有一個,就是讓微光能透過特定的人機對話,學習並模仿人類的邏輯和思維方式,使之越來越“人性化”。

這個“特定”的對話許可權,秦克只打算開放給自己、寧青筠和妹妹秦小殼,他已寫好了介面,只需要手機微信加了“微光”為好友,就能透過微信直接與它對話。

秦克又測試了一些功能,總體對lv1微光的還算是滿意的,起碼它看起來有了點人工智慧的樣子了,能主動分析辨斷主人的需求、學習主人的使用習慣,以提高主人操作電腦的效率,光從這點來看,微光已大幅超過什麼siri或者小愛同學,作為青檸作業系統的核心主腦,它是合格的。

秦克再測試微光最重要的“程式碼擴充套件能力”。

“微光,你試著分析旁邊這臺水果筆記本的電腦硬體配置,並進行驅動程式的解析和重構,編寫出適合它的硬體驅程小模組。”

“收到,微光現在就去工作了,請主人稍候。”

伴隨著微光進入工作狀態,膝上型電腦的風扇立時瘋狂地轉動起來,cpu的使用率瞬間接近100%。

秦克從開啟後臺的程式碼執行監測功能介面裡,能看到一行行的程式碼正以肉眼難辨的速度執行中,而右邊的視窗裡剛顯示著微光正執行操作的進度詳解。

秦克觀察了一會,不錯,微光正按著key模組的“規則”進行工作。

青檸作業系統的硬體管理模組,主要是有制訂規則的“key”核心模組,和各種型號硬體的驅程小模組組成。

“key”核心模組制定下如何發現、新增、刪除、使用硬體裝置的規則,以及如何組合驅程小模組,同時它也是微光的工具,微光透過它來管理起計算機的硬體資源,並進行合理排程分配。

現在微光按著秦克編寫好的流程,以“key”核心模組的規則進行程式碼編寫。

它先分析旁邊那臺以寧青筠的水果筆記本為藍本、“重現”在這個虛擬世界的水果膝上型電腦,獲取其硬體的型號資訊,然後自動從網上下載對應的驅動程式進行解析,然後按“key”模組的規則進行重構,生成最精練、最高效的硬體驅程小模組,再“粘合”到“key”模組上。

——不同的硬體,這個驅程小模組自然不一樣,但只要微光針對所有市面上的計算機硬體都編寫出驅動小模組,就能自由根據不同計算機的情況來選擇小模組組裝。

秦克觀察了一會兒,發現當前lv1版本的微光,其程式碼解析重構能力不算強,一方面是微光的等級較低,處理能力有限,另一方面是受到筆記本的效能限制。

是的,雖然秦克買的已是五萬元的高配版膝上型電腦了,但這時依然是制約微光效能的主要瓶頸,使得微光無法發揮出最佳的狀態。

看了一會,秦克就估算出來了,估計微光要完成水果筆記本的硬體驅程管理小模組的開發編寫工作,需要一天左右。

效率確實有點低,可喜的是整個過程並無報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