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康熙的考驗(第2/3頁)
章節報錯
和別的衙門都不同,南書房裡的官員,不僅有專門的膳房,而且隨時隨地都可以去吃點東西。
這是由南書房的工作性質決定的。
朝廷的各衙之中,全年無休,更不封印的衙門,首當其衝的便是南書房了。
道理很簡單,南書房若敢關門休息,緊急軍情就敢耽誤大事!
外面遞來的重要奏摺或是密摺,皇帝拿不定主意的時候,經常會來叫南書房的重臣進乾清宮商議。
玉柱已經坐衙快二十天了,他發覺,康熙叫的最多的重臣,其實是李光地。
因南書房時刻不能離人,每日的御門聽政之後,吳琠、李光地、陳廷敬和張玉書,這四位重臣,分時辰輪值。
通俗的說,每四個時辰,換一位重臣當值於南書房也。
多出的那一位,用於替補休沐或是請假的南書房大臣。
必須要說,康熙這麼安排下來,其實挺合理的。這就確保了,每一位他信得過的漢人重臣,都可以在輪值的時候,針對同一件事情,發表不同的看法。
此所謂集思廣益,兼收幷蓄也。
此前,所有人都以為,玉柱肯定坐不住的。然而,現實異常打臉,玉柱不僅坐住了,而且坐得很穩當。
說白了,張廷玉是個啥樣子,玉柱就是個啥樣子。
玉柱和張廷玉都是四品頂戴官服,僅從背影上看,很容易令人看混淆了。
一般人都不重視的請安折,玉柱卻從諸多的請安馬屁之中,看到了各地的不少實情。
比如說,兩江總督阿山,在請安折中,就帶了句,織匠醉於市。
嘿,因為紙張非常值錢的緣故,古文言文,向來都是字少,意思多,濃縮的精華。
織匠醉於市,區區五個字而已,玉柱看到的卻是,織造府的差役當街喝多酒,鬧事。
按照不成文的官官相護的邏輯,若是阿山和曹寅的關係甚好,必不可能在奏摺裡添上這麼一句。
這一句看似不相關的話,反證了,阿山和曹寅之間的矛盾,大有激化的趨勢。
康雍乾這三帝,坐於宮中,便可指揮官員們,作出較為正確的決策。根子就在於,他們三個,都看得懂裡臣子的奏摺裡,藏著的小名堂。
嘉道鹹,這三帝,就大大的不行了。其中,最差火的就屬讀書不精的道光了。
道光看不懂奏摺裡頭的意思也就罷了,總是喜歡吹毛求疵的在奏摺裡亂挑小毛病,無厘頭的將臣下貶官罷職。
時間一長,就算道光帝是真心節儉,下邊的臣子,誰敢和他和真話。
奇葩皇帝之下,才會出現奇葩官員。
僅道光一朝,因種種小問題,而被罷黜革職、坐牢、流放充軍和被殺的官員就有300多人。
倡導多磕頭少說話的無能之輩,曹振鏞,生為首席軍機,死了居然諡文正。
皇帝如此識人不明,大清焉能不挨錘?
身處機樞之所的玉柱,簡直就像是張廷玉的年輕化翻版。
在南書房裡,是不可能記筆記的。玉柱忙完了手頭的請安折後,就利用考試的老功底,把相應的要點,默默的背誦到了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