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房師的“提點”(第2/3頁)
章節報錯
玉柱趕到東廠衚衕的時候,衚衕裡已經擠滿了來道謝的新舉人。
吳江拿著玉柱的名帖,擠過人群的時候,玉柱聽大家議論紛紛,李光地閉門謝客,誰都不見。
玉柱雖然不知道貢院裡發生了什麼,但是,他心裡卻明白。
這種敏感的時刻,以李光地的謹小慎微,肯定不會去招惹不必要的流言蜚語。
李光地見不見玉柱,其實並不重要。以玉柱的雄厚家世,也不需要依賴李光地的官場提攜。
重要的是,玉柱在中瞭解元的當天下午,就來拜謝師恩了。
這便是很多小鎮做題家,曾經因為不懂,而栽過大跟頭的人情世故。
實際上,會做人,並且和上司的私交到了位,才是提拔的關鍵。
越有才華的人,越容易仗著才華,不把決定你前途和命運的上司放在眼裡。
比如說,李白,就是鮮明的反例。
你就算是再有本事,又如何呢?說你不行,你就不行,再行,也不行。
果然不出所料,吳江回來的時候,稟報說,李光地不見客,謝意心領了。
於是,玉柱轉道又去了梁惠農那邊。
梁惠農是從四品的翰林院侍讀學士,看似清貴之極,其實手裡並無實權。
作為清流中的清流,梁惠農又只是同考官而已,自然不需要有太多的避諱。
聽說玉柱來了,梁惠農倒是在第一時間,就讓他進了宅子。
見面之後,就見一名身穿青緞便服的中年男子,端坐於太師椅上。
玉柱趕緊長揖到地,畢恭畢敬的說:“門生玉柱,拜見房師大人。”
梁惠農笑著擺手道:“勿須如此多禮,坐吧。”
玉柱斜著身子,側身坐在太師椅上,且只坐了半邊屁股。
梁惠農暗暗點頭,他本以為玉柱,最快也要後日上午才能來拜謝師恩。
按照常規,張榜的第二日,謝座師。梁惠農這個房師,自然要靠後了。
沒想到,上午剛張了榜,玉柱下午便來登門道謝,竟與囂張跋扈的隆科多,有著迥然不同的謙遜作派。
梁惠農心裡舒服了,也就有了談興,便很“自然”的想起了貢院裡發生的事兒。
他笑著說:“說起來,你的卷子做得確實漂亮,一看就知道往日裡下過了一番苦功夫。”
這話隱含著多重意思,玉柱一時判斷不明,便試探著說:“不瞞房師大人,門生參加鄉試之前,曾遊學於江南的九華書院,竊以為受益匪淺。”
“哦,竟有此事?難怪了,你的文章凝練通達,遣詞用句也很精妙,老夫一眼便瞧進去了。”梁惠農這話看似平常無奇,實際上,已經透露出了很多意思出來。
很多時候,聽話不僅要聽音,還要看具體的神態和動作,綜合起來才能得出正確的答案。
有些場面話,看似雲遮霧繞,令人摸不清頭腦。但是,仔細一琢磨,其實大有學問和深意。
以梁惠農的同考官身份,他本來就是玉柱的薦卷房師,卻偏偏拿一眼便瞧進去了說事,這就很有些意味深長了。
反過來說,就是有人並不支援玉柱的好文章了。
玉柱當即明白了,他的所謂解元頭銜,恐怕是在貢院裡,引起了一番不小的爭執吧?
由此推導下去,主考官李光地並不見得很樂意錄他為解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