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5章 儲君的養成(第1/2頁)
章節報錯
隨著朝廷官署的完全搬遷過來,武昌府的街頭,日益繁華起來。
視察了武昌造船廠的籌備情況之後,玉柱負手立於江岸邊,望著往來穿梭的大小貨船,不由微微翹起嘴角,扭頭問張廷玉:“衡臣吶,遷都之事,是不是做對了?”
“回皇上,遷都於武昌,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張廷玉即使很想反對,卻也完全找不到理由。
事實俱在。
自從遷都於武昌府後,運河上的百萬漕工們,逐漸變成了大江上的漕工。
船是現成的,人手也是現成的,直接平替了。
而且,從江南財賦之地,運輸糧食到武昌府,可以一船到岸。這就比,送漕糧進京,輕省了許多倍。
漕糧沿著運河北上,一路要經過幾十道船閘,沿途的所需的縴夫,數以十萬計,確實是靡費頗多。
京城在北邊,沿著運河的諸多州府和集鎮,都跟著龐大的人流和物流,富裕了起來。
遷都武昌後,長江沿岸的各大州府,比如說,九江府、安慶府、池州府等府城,也肉眼可見的速度,富裕了起來。
隨著英國船匠的陸續就位,武昌造船廠和吳淞造船廠,幾乎同時動工,開始興建。
在木製帆船的時代,長江之上,其實只要是江岸邊,都可以建設造船廠。
不過,英國造船資本家,選的地址是吳淞口。
必須承認,英國人確實具有海洋意識,選址的眼光極準。
吳淞口就在長江的出海口邊上,從東南亞運來的胡桃木,可以直接卸在船廠內,這就省了一大筆運輸的成本。
風帆戰列艦的時代,歐洲人造艦的木料,要麼是橡木,要麼是胡桃木。
橡木的距離太遠了,運輸成本過高,而東南亞盛產的胡桃木,就成了比較好的選擇。
不過,玉柱很清楚,造木船的最佳材料,其實是柚木。
二戰時,為了方便維修,歐美日的航空母艦上,鋪的都是柚木製成的甲板。
玉柱就在武昌,為了就近指導造船工業的發展,武昌造船廠也就應運而生了。
吳淞口造船廠是英國商人全資的造船廠,武昌造船廠則是中英合資的造船廠。
造船的事情上,英國人確實擁有獨門絕技。
比如說,法國人的橡木,只風乾三年。而英國人呢,除了木料要風乾五年之外,還會持續性的塗抹一種特製的防腐油脂。
具體是什麼油脂,英國人一直諱莫如深,避而不言。
不過,在金錢+美人的深度腐蝕之下,玉柱知道了這種油,其實是木蠟油。
客觀的說,只要逐漸培養出了本土成體系的造船技術人員,即使讓英國人賺走了一部分造船的錢,也甚是值得。
資本家不是慈善家,不賺錢的生意,人家憑什麼來做?
張廷玉分管戶部,玉柱叫他來,主要撥款的問題。
“衡臣啊,武昌造船廠的撥銀,無論如何都必須按時下發,不能有任何的拖延。”玉柱再次叮囑張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