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柱回到京城後,一個月內,滿朝大臣們數十次的上表勸進,小皇帝前後四次下達詔書,一路加封玉柱為皇兄攝政王。

到這個地步,玉柱的地位,也就登峰造極矣。

實際上,玉柱帶兵西征的時候,以周筌為首的軍機大臣們,已經籌備好了登基的一切。

冕冠、袞服、華夏皇帝之寶、龍椅等等,早就備妥了。

實話說,萬事具備,只等玉柱回來了。

玉柱敢於離京這麼久,主要是新軍一直被他牢牢的捏在手心裡,誰敢作亂?

說別的都是虛的,只要兵權在手,野心家們就不敢妄動。

且不提,三十萬滿蒙聯軍都一擊而垮了。

老皇帝一直搞不定的準噶爾汗國,都被玉柱一戰而滅。

新軍和玉柱的聲威,已經達到了頂峰。

皇兄攝政王府的西花廳內,重臣們又吵架了。

國號已經定了,就是大華,對外的自稱為:華夏或炎夏,都可以。

國旗就是玉柱欽定的黃龍旗,華夏民族一直被稱為龍的傳人,黃龍旗可謂是恰如其分也。

問題是,年號,大家的意見都不統一。

軍機大臣、內閣和翰林院,各執一詞,說啥的都有。

玉柱不動聲色的看著他們吵了好幾天,等大家都吵累了,這才慢悠悠的說:“年號就叫潤德吧?”

翰林出身的張廷玉,絞盡腦汁的想,即使想破了腦袋,也沒想到,哪朝哪代,用過潤德的年號?

年號嘛,也就是個紀年的名稱而已,只要不和前朝重複,並且詞意不是貶義,皆可也。

“臣以為甚好。”張廷玉第一時間站出來表了態。

周筌也是飽讀之士,他仔細的一想,潤德帝,有史以來確實沒有。

“臣以為,潤德甚好。”周筌的表態,無疑起到了催化作用。

馬齊也站出來,支援了潤德的年號。

蔣盛只在乎江南士林的利益,年號的問題,他也就隨了大流。

四位軍機大臣先後表態了,年號也就定為了:潤德。

正式登基之後,玉柱也就是潤德帝了。

宣統四年,正月初一。

天還沒亮大,文武百官們,就紛紛從東華門進了宮。

大家各按品級,在太和殿的臺階下,依次站好。

荷槍實彈的近衛鎮將士們,胸前斜掛著黃色的綬帶,腳穿鋥亮的軍靴,一個個沿著宮牆,站得筆直。

黃色的綬帶,也就是大清的黃馬褂,只有潤德帝的近衛軍,才有資格佩戴。

小皇帝早早的就來到了太和殿前,手捧傳國玉璽,老老實實的站在寶座臺階最下邊的右側。

此時的須彌座形式的寶座,正面和左右都有陛,雕龍髹金大椅,也就是龍椅,空空如也。

玉柱還沒來,小皇帝已經站了一個多時辰了。

沒辦法,如果不老老實實的禪位,小皇帝就甭想看到明天的太陽了。

辰時二刻,正是大好的吉時,突聽整個太和殿前,鐘鼓齊鳴,樂聲悠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