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昌接見了全國的省級官員後,玉柱登船啟程,去了荊州府。

荊州,楚文化的發祥地,天下九州之一。

楚國都郢400餘年。楚滅後,秦屬南郡,定治江陵,故常以南郡喻荊州。

南北朝時,齊和帝、梁元帝、蕭銑皆以荊州為國都。

玉柱到了荊州,主要是實地考察,洩洪四縣的具體情況。

長江出三峽之後,一路奔湧向東。

然而,流經荊州的地界之後,長江變得蜿蜒曲折,水流趨緩。

水流慢了之後,從上游帶下來的泥沙,也就慢慢的淤積了下來。

時間一長,長江荊州段的河堤,便高於荊州府的城牆了。

每年的汛期,黃河的開封至歸德段,少有不潰堤之時。

荊州的江堤,也是三年一小警,五年一大警,從來就沒消停過。

到了荊州之後,玉柱剛下船,就去了荊江大堤。

登上大堤之後,嚯,正值盛夏的長江,已經發了大水。

江水鋪天蓋地而來,咆哮著,滾滾向東。

玉柱轉身一看,好傢伙,整個荊州府都在大堤之下。

這要是潰了堤,那還得了?

玉柱沿著荊江的土堤,走了很長一段,越走心情越沉重。

這種不頂用的土堤,在和大洪水的對峙時,根本就防不住管湧。

難怪,最近十餘年來,荊州被淹了三次之多。其中,最危險的一次,城牆都險些泡塌了。

實地看過大堤之後,玉柱已經下了決心,就算是不遷都於武昌,荊江分洪也是勢在必行。

這個時代,受限於防洪觀念和技術的雙落後,分洪區的設定,其實很好的解決了上游的洪水,長期泡堤的大問題。

長江的特大汛期之時,上游的洪水不斷湧來,下游的洪水卻洩不出去,兩下相持,就形成了特有的奇觀:長達兩個月的洪水泡堤期。

到荊州的第二天,玉柱就帶著警衛標的人,進入到了預定的洩洪區內。

按照玉柱的初步計劃,初擬的洩洪區,為四個縣。

但是,經過玉柱的實地考察,枝江縣的地勢較高,並不適合作為洩洪區。

從西邊的松滋縣,一路到最東邊的監利縣,玉柱總共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

實地看過之後,玉柱的心裡已經有了底。

因為湖廣填四川的緣故,松滋、石首和監利,這三縣加一起,也就一萬戶人家而已。

趁現在人少的時候,把這一萬戶人家,全都遷移到武昌府附近,正好合適。

年羹堯從河南敗退進了湖廣之後,沿途幾乎把湖廣的大鄉紳們,禍害了個遍。

在湖廣地區,無主之地,多得分不完了。

玉柱回到荊州後,就下達了王諭,撤消安陸府和荊門州,合併入荊州府。

與此同時,原本屬於荊州府管轄的松滋、石首和監利三縣,劃為王家園林,禁止任何人擅入。

安陸府和荊門州,都是典型的內陸地區,境內並無大江大河,也就沒有了內河航運之便。

眾所周知,近代以來的所有發達城市,必備的條件就是航運必須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