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上諭,茲後所有奏摺,均先呈于軍機處閱處,欽此!”

旨意明發天下後,軍機處搖身一變,成為了凌駕於內閣之上的中樞相權機構。

首屆軍機大臣,共有四名,即:張廷玉、馬齊、周筌和蔣盛。

三漢一滿,象徵意味極為濃厚。

朝中的聰明人,已經嗅到了異常之味,暗暗竊喜不已。

漢人掌權的春天,在不久的將來,也許就會來臨了呀。

直隸巡撫,原本駐於保定。

保定到京城,接近四百里地,且只能走陸路。

照玉柱的意思,直隸巡撫將來肯定會升為直隸總督,駐於天津。

因為啥呢?

天津的大沽口碼頭,已經是整個大清朝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其戰略意義和經濟意義,格外的不同凡響。

保定那疙瘩,除了農業之外,還有啥?

套句現代話語,天津大沽口的統戰價值,明顯高於保定嘛!

近代以來,全球主要發達國家的發達城市,幾乎都靠海。即使不靠海,也靠著通海的大河。

海運及河運的低廉運輸成本,決定了,既不靠河,也不靠海的內陸城市,其經濟發展前景極其一般。

在天津和保定的PK之中,佔據了外貿港口先開發之利的天津,完勝也!

不過嘛,直隸巡撫移駐於天津,為將來的遷都,埋下了伏筆。

作為過渡的方案,玉柱打算仿效明朝,搞出兩京制度。

除了北京之外,另尋南京。

不過,江寧是絕對不可能被選為新都的。

江寧,也就是金陵,名為六朝古都,王氣看似沖天,實則衰到了極點。

自古以來,凡是曾經定都於金陵的大小朝廷,除了前明之外,最後都迅速的被滅了!

更重要的是,金陵太過靠近東部了,不利於朝廷控制中部和西部地區。

就玉柱的內心深處而言,選定武昌府為南都,恰好合適。

從湖北省出發,到全國各地的距離,都差不多。

即使去遼東,也可以坐船去嘛,不僅方便,而且也比陸路過去,快捷得多。

當然了,定都武昌府最大的問題是,長江中上游的水患。

不過,這個問題,其實很好解決的。

長江上游的水患,主要問題是,長江荊州段地勢地窪,蜿蜒曲折,水流平緩,河堤高於城市。

一旦上游發大水,荊州段的長江河堤,就要潰堤,水淹千里。

在清初時期,由於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政策執行得很徹底,荊州和宜昌兩地的農民,被強行驅趕走了一大半。

這就導致了,荊州府當前的總人口,少得可憐了。

人少,才好辦事嘛!

只要朝廷下旨,把長江荊州段的南部地區,全部變成洩洪區,則難題迎刃而解。

看過湖北地形地貌的人,就知道,荊州府南部的枝江縣、松滋縣、石首縣和監利縣,恰好被夾在了長江、洞庭湖和洪湖之間。

目前,這四縣的原住民,大多被遷移去了四川,人煙稀少,正好搞成洩洪區。

正所謂,淹四縣而盤活整個長江流域是也。

後世,就算是最大洪峰來襲之時,為啥不敢開閘洩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