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了,還有個大問題,也一直懸而未決!

那就是擁立首功之臣,玉柱、孫承運及新軍將領們的加封問題!

有功不賞,將來,誰還會替愛新覺羅家出死力呢?

儘管,京裡的操莽謠言,老五已經信了七分。但是,玉柱的手裡捏著刀把子,誰敢妄動?

當年的高平陵之變時,司馬懿和司馬師率領三千死士成功偷襲了皇宮後,馬上讓司徒高柔持節代理大將軍事,控制了曹爽的營地,又讓太僕王觀代理中領軍職事,佔據了曹羲的營地。

本質上,司馬懿的搞法,和玉柱沒啥區別,他們都是在第一時間,控制了京城裡的兵馬。

司馬懿指著洛水發誓,才僥倖騙過了曹爽那個傻蛋。

玉柱呢,以少勝多,一戰就徹底擊敗了豐臺大營的一萬八千多名純正的八旗重甲兵,軍威顯然更勝司馬老兒一籌。

江山從來都是打出來的!不打,哪來的軍威?

一萬多名俘虜,至今還押在新軍的營地裡呢,誰敢造次,不要全族腦袋了麼?

不過,小皇帝的心思,和滿洲舊勳貴,有著很大的不同!

老八和老四,無論是誰笑到了最後,小皇帝都必死無疑。

諸臣皆可降,唯主公不可爾,正是這句話,說服了孫權孫仲謀。

繞了一大圈回來,比較詭異的是,小皇帝居然成了玉柱最堅定的盟友。

老五和老七,故意不主張下旨,主動召回老十四和年羹堯。

玉柱明明心裡透亮,卻故意悶不吱聲。

新軍的擴編,最需要的不是銀子和糧食,也不是合適的武器,而僅僅是時間而已。

而今的眼目下,能不撕破臉皮,儘量不撕破臉皮,成了玉柱的最高處事原則。

所以,玉柱偶爾露了一次獠牙之後,又恢復到了此前的百事不管的半賦閒狀態。

如果老皇帝還活著,肯定會一針見血的戳穿玉柱的畫皮:霍光就是這麼幹的!

這人吶,都有僥倖心理,老五和老七也不例外。

為了安撫玉柱,老五和老七商量了一下,他們一致認為,乾脆厚賞玉柱。也別封貝勒了,直接封郡王算了,還是世襲罔替的那種。

只是,當老五和老七,單獨請見慈康皇太后的時候,卻遭到了太后的斷然拒絕。

“玉柱能封貝子,已經是大行皇帝的不世天恩了。豈能一再捧殺,讓擁立首功之臣,將來沒有好結果呢?”慈康皇太后的一番話,義正詞嚴,堂堂正正,無可辯駁。

老五和老七,本非善辯之人,當即被噴得啞口無言了。

就在這時,小皇帝忽然坐下御座,給慈康皇太后扎千行禮,異常誠懇的說:“稟皇太后額涅,兒臣本不該多言,但是,柱兄功高蓋世,若不重賞,恐難平天下人的悠悠之口啊,請您老人家明鑑。”

大行皇帝還活著的時候,別看慈康皇太后一直不受寵,卻始終以貴妃或皇貴妃的身份,權攝六宮。

這麼多年積累下來的深宮鬥爭經驗,讓慈康太后,一眼就看穿了小皇帝的小心思。

拉攏玉柱,以抵禦老四和老八,很可能的起兵清君側!

必須承認,大清的兒皇帝們,普遍自帶裝孫子的基因。

順治為了麻痺多爾袞,居然肉麻的加封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