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年,和中堂開始發跡。

但是,和中堂一直熬到嘉慶二年,等阿桂死後,才正式出任首席軍機大臣。

總計耗時,二十三年。

俗話說的好,名不正,則言不順。

儘管,和中堂早就掌握了軍機處的實權。

但是,乾隆也是聰明人,只給實權,不給名分,一直故意讓阿桂壓在和中堂的頭上。

反觀玉柱,從康熙四十五年點了狀元之後,雖常有仕途的小波折,總體趨勢卻是一路向上。

玉中堂,只花了十五年的時間,就成了名正言順的熙朝首相。

從晉升的速度上來說,玉中堂比和中堂,足足快了八年之多。

實話說,因玉柱是老皇帝的母族晚輩,老皇帝對他雖時有猜忌,總歸還是寵信有加,屢加重用。

老皇帝待玉柱,確有知遇之恩。

所以呢,只要老皇帝不閉眼,玉柱就會一直裝忠臣,扮純臣,絕無二心。

至於,老皇帝蹬腿之後嘛,那就由不得他了呀。

“稟中堂,王中堂忽然親自來了,在外頭請見。”文德納進來稟報了一個新情況。

如今的內閣裡,有兩位王中堂,即王頊齡和王掞。

為了不至於混淆不清,從而耽誤了大事,害人掉腦袋。

朝廷裡的大小官員們,就把更年長的王頊齡喚作王老中堂,王掞則為王中堂。

在追隨玉柱之前,文德納僅為宗室御史衙門的九品筆貼式而已。

短短的十餘年間,隨著玉柱的青雲直上,文德納也跟著雞犬升了天。

如今的文德納,已由正三品的直隸按察使,升為署理內閣學士,掌內閣之典籍廳。

內閣學士,從二品,例加禮部侍郎銜。

內閣所屬之典籍廳,分為南北二廳,其職權範圍,大致相當於內閣辦公廳。

為了削內閣之權,老皇帝故意沒給內閣鑄印。

所以,內閣的對外行文,一律用典籍廳關防。

說白了,內閣的大印,被掌握在了文德納的手心裡。

玉柱從不結黨營私。但是,既為名正言順的內閣首相,他就必須掌握住內閣的印把子。

不然的話,馬中堂、王中堂等人,皆可隨便用印對外行文,成何體統?

在前明的司禮監裡,只有掌印的魏公公,才有資格被人恭維為:九千歲。

在其位,謀其政,名正言順也!

玉柱剛坐進內閣大堂,王掞就來找他,不用問,肯定和廢太子胤礽有關。

如果是尋常的一、二品官員,玉柱完全有資格避而不見。

但是,王掞不是一般人。

早在康熙九年,王掞已經考中進士,選了庶吉士,其科名遠在玉柱之前。

這且罷了,康熙三十年,玉柱年僅虛兩歲之時,王掞已被超擢為從二品的內閣學士。

到了康熙五十一年,王掞正式入閣拜相,並一直連任至今。

這等資歷深厚的老中堂,玉柱若是避而不見,必然會授人以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