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壽宮,不僅住著宣妃,還有密嬪王氏和勤嬪陳氏。

密嬪王氏,以知縣王國正之女的名目進的宮,老十五、老十六和老十八都是她所生。

勤嬪陳氏,是二等侍衛陳希閡之女,鑲黃旗下漢軍包衣的出身,老十七是她的兒子。

因老十八是玉柱的親妹夫,玉柱便先去東偏殿,主動拜見密嬪。

“臣兒玉柱,請密嬪媽媽安。”

“內務府總管大臣,奴才董殿邦,請密嬪娘娘安。”

宮裡的女人,嬪以上,才有資格被稱為娘娘。

正式場合之下,皇子們拜見宮裡的妃嬪,一般要在位分的後邊,加上媽媽或娘娘的字尾。

關係近,叫媽媽,比如說,皇貴妃媽媽。關係較遠,則稱娘娘,比如說,德妃娘娘。

當然了,親兒子拜見親媽,又自不同。

比如說,老十四私下裡拜見德妃,一直都稱妃母。

不管是德妃媽媽,還是德妃母,只要加了封號,就意味著,關係十分疏遠。

老四為啥不討德妃的喜歡呢?

想當初,養母剛死不久,老四第一次去拜見親媽的時候,居然不經過大腦的喊了德妃母。

想想看,德妃的兩個親兒子,一個喚妃母,一個喚德妃母,能一樣麼?

這就相當於,縣農業局的局長姓傅,別人喊局長,你卻喊傅局長。

誰親誰疏,一目瞭然也!

皇權的尊嚴,至高無上。

妃或嬪在前,母在後,絕對不能錯。

有些關於滿清的電視劇裡,母后、母妃滿天飛,實大謬矣!

至於,老皇帝稱呼他的親媽為母后,就屬於特例了。

“免。”一旁的嬤嬤,看見密嬪暗中打的手勢,趕緊叫了免。

“來人,賞座,賞茶。”密嬪知道玉柱的厲害,絲毫也沒敢擺出嬪母的架子,可謂是異常之禮遇。

玉柱斜著身子坐下後,就把宣妃中毒的事情,詳細的稟了。

有玉柱在場,董殿邦如何敢坐?他跪下謝了恩之後,就乖乖的站在了玉柱的身後。

密嬪,可不是一般的女子。如果有女子科舉的話,她幾乎可以篤定,要點女狀元。

宣妃中了毒,至今昏迷不醒,同住一殿的密嬪,她怎麼可能不知道呢?

現在,玉柱帶著大隊侍衛,徹底包圍了寧壽宮。

密嬪即使用耳朵去思考,也知道,此事絕對無法善罷甘休。

不過,知道歸知道,密嬪依舊想保住身邊的心腹們。

密嬪凝眸望著玉柱,輕聲道:“你既奉旨而來,我也不敢攔阻。只是,她們伺候我多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玉柱一聽就懂,密嬪擔心刑罰大興之下,她身邊的宮人,被牽連著重傷不治。

實際上,密嬪完全沒有必要多此一舉。

就衝老十八的面子,玉柱也不可能故意折騰,密嬪身邊的太監、宮女和嬤嬤們。

“請嬪母且放寬心,臣兒一定秉公查辦。”

當著董殿邦的面,玉柱表態秉公查辦,就意味著,不會株連無辜。

場面敷衍住了之後,玉柱起身再次行禮,然後吩咐侍衛們,把密嬪身邊的下人,都帶走了。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誰叫密嬪和宣妃同住一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