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明時期的臺兒莊,先是隸屬於濟寧府,後轉隸於兗州府。

照大清的軍律,日行三十里,乃是常規做法。

但是,老四急著去勘查災情,偏要日行八十里。

問題是,老四又不想驚動了地方官,也就沒辦法在沿途的各個驛站換馬了。

老四的微服私訪,有個鮮明的特點,沿途的城池,一概不進。

餓了有乾糧,渴了煮泉水,累了就歇在路旁的寺廟或是道觀裡。

有時候,實在錯過了宿頭,老四就領著大家,索性住到了野外的樹林裡。

起初,玉柱真沒啥準備,只能跟著老四一起睡在了野地裡。

後來,老四暴露了特別能吃苦的內涵之後,玉柱不想虧待了他自己,便命牛泰和吳江在沿途經過的集鎮上,採購了油布等物。

玉柱整出來的吊床,老十三覺得格外新鮮。

只是,當老十三試過吊床之後,馬上將玉柱的成果,佔為了己有。

在老十三的極力推薦下,老四也嘗試了吊床的滋味。

只是,令老十三沒有想到的是,老四卻說,還是不如墊著乾草舒坦。

一路曉行夜宿,緊趕慢趕,終於趕到了魯豫兩省交界的曹縣。

河南的黃河決堤,永遠都在三府的境內,即開封府、歸德府和衛輝府。

因為河道長期淤積的緣故,開封府以東的黃河水面,遠高於開封府等三座府城。

說白了,就是水面高於城市。只要破了堤,城裡城外的老百姓,就都跟著遭殃了。

因為治水思想嚴重落後的緣故,這個時代,遠沒有洩洪區內,不許住人的制度。

這就導致了一個嚴重的惡果,儘管洪澇災害時常席捲糧田。但是,等洪水退卻後,出門討飯的災民們,又回來接著種地了。

這就形成了一種惡性迴圈,年年種地,年年洪澇,農民們苦不堪言。

然後,每隔三年五載,黃河就來一次大破堤。

因為對面的衛輝府派人封鎖了官道,不許任何人進入。老四隻得領著大家,暫時在曹縣縣城裡落了腳。

玉柱得知了封路的訊息之後,不由微微一笑,冷麵閻王老四的威名,還真不是吹出來的。

俗話說的好,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豫省的地方大員們,幾乎人人都知道,老四有微服私訪的惡習。

無緣無故的封鎖了入豫的道路,玉柱即使用腳去思考,也知道,必是防備老四偷入豫省的黃泛災區啊。

如果是別的皇子,估計就一籌莫展了。

可是,老四辦了幾十年的庶政,對於基層的情況,可謂是瞭如指掌。

老四派人私下聯絡對面封路的衙門官差,想透過賄賂,獲得放行的資格。

誰曾想,對方帶隊的巡檢,仗著壟斷的優勢,竟然獅子大開口,妄想一口吃成個大胖子!

“一個人,竟要收二百兩的買路銀?”老十三差點驚掉了下巴,一蹦老高,怒罵道,“他們怎麼不去搶啊?”

玉柱端起茶盞,吹散了浮在面上的碎末,愜意的小飲了一口,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姿態。

嗯,此行的正欽差是老四,副欽差是老十三,玉柱不過是個三等蝦罷了,還輪不到他來說三道四。

在官場之上,通行的遊戲規則是:在哪個山頭,就必須唱哪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