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部的人來了之後,老五和他們一直在扯皮。

在大清,禮教絕不是一紙空文,而是至關重要的等級制度。

老五想逾越皇太后原有喪儀的規格,禮部的尚書和侍郎們,誰敢擅自答應?

在康熙朝,貪汙受賄啥的,由於老皇帝的所謂寬仁,並不致命,甚至連官職都不可能丟。

但是,如果禮制方面,越過了既有的規矩,有人肯定會掉腦袋的。

老五嘴笨,又不精通漢語,口舌之爭,難免就落入了下風。

老十二不是皇太后一手撫養長大的,他很自然的對皇太后,沒有絲毫的感情。

所以,老十二一直不吭聲,坐看老五被禮部的人,頂撞得七竅生煙。

玉柱和老五是安答,他自然不可能幹看著老五吃悶虧。

但是,自從皇太后駕崩之後,老五的情緒就失去了控制。

玉柱故意不吱聲,就是想等老五吵累了,他再出面收拾殘局。

沒辦法,老五的精神太過亢奮了,他不精疲力竭的吵不下去了,玉柱就算是說了話,也不好使。

等老五喘著粗氣,直勾勾的盯著玉柱的時候,玉柱知道,該他上場了!

“諸位部堂,皇上向以仁孝治國,誰不知曉?母后皇太后駕崩,舉國哀痛,即使咱們略有出格之舉,其實是替皇帝盡了孝道,必不會被怪罪的。”玉柱一出手,就扣上了孝道的大帽子,目的就是想堵住禮部這些人的不爛之舌。

“玉中堂,向來都是恩出自上,人臣安敢逾越?”禮部滿尚書硬梆梆的頂了上來。

玉柱等的就是這句話,他不動聲色的說:“五哥、十二哥和我一起奉旨治喪,就必須擔起萬千重擔,豈能無視君父的一片孝親之心?”

“諸位部堂,若是皇上怪罪了下來,我玉柱首當其衝,獨自擔責,與諸位沒有任何關係。”玉柱斬釘截鐵的表了態,立時震驚四座。

玉柱故作沒有看見老五感激的眼神,也忽略了老十二驚詫的表情,淡淡的說:“若是不信,我可立下親筆字據。”

官場之上,職務越高,實權越大,越怕擔責任,話都會說的含糊不清,以免將來被清算!

然而,今上身邊的第一寵臣,一向和光同塵的玉柱,竟然冒死站了出來,一力承擔逾越禮制的罪責。

見玉柱把話說死了,禮部的那些人,都暗暗鬆了口氣。

很好,很強大,有推脫罪責的餘地了呀!

官場上,不怕你無能,也不怕你亂來,就怕你爭功諉過,讓底下人替你背黑鍋!

玉柱是奉旨治喪的欽差,又是宗室爵的輔國公,還是領班御前大臣,他說話的分量足夠了。

說白了,禮部的人也都知道,老皇帝為了裝孝順,這麼多年一直用超高的規格,恩養著皇太后。

“那好,請玉中堂您吩咐吧。”禮部的人彼此用眼神交換了意見之後,果斷的把玉柱推到了最前頭頂包。…

一直沒說話的老十二,暗暗搖頭不已,禮部的這幫子蠢貨,居然把這麼好的拍馬屁機會,拱手讓給了玉柱,實在是沒腦子啊!

眾所周知,老皇帝特別的愛面子。有些事情,由下邊的重臣主動提議,比老皇帝親自下旨,誰更能投其所好?

玉柱毫不含糊的把老五剛才提出的意見,一一列了出來。

禮部的人,根據禮制進行了細節的補充之後,然後大家一起聯名上了摺子。

老五責無旁貸,他本想列名第一,卻被玉柱阻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