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部要修河堤,戶部說國庫沒銀子,兩位尚書吵得不可開交。

康熙的兜裡,有的是銀子,他如今的心態,純粹是看一出好戲了。

小農社會的所謂大政,其實屈指可數。

跟著老皇帝御門聽政了這麼多次後,玉柱雖然不是宰相,卻每天都站在宰相的立場上,默默的審視著各種天下大事。

在沒有化肥的當下,糧食若想增收,除了天時的影響之外,很重要的一點,其實是耕作的技巧和方法。

翻土的深度,下種的間距,澆水的多寡,等等,全都影響著農田裡的收成。

但是,這個時代的農民,幾乎都是文盲。

教育他們用科學的方法種田,可謂是難於上青天。

幾千年的小農社會,歷朝歷代,始終沒有出臺標準化的耕作技術規範,這個確實是體制不行了。

皇權專制之下,皇帝關心啥,臣子們就紛紛投其所好,誰還有心思去管賤農們,怎麼科學的耕作呢?

歷史上,天朝的先進技術層出不窮,很多都比西方早許多年。

可惜的是,制度層面的推進科技的發展,直到大清亡了,依舊是一片空白。

奇巧銀技,這是皇權專制時代,對技術這玩意的整體評價。

說白了,賤匠才需要學技術,知識分子們都削尖腦袋去當官了。

“老十四,你怎麼看?”這一次,老皇帝沒有先問玉柱,反而問了一直沒發言的老十四。

玉柱心裡明白,這是老皇帝故意給老十四露臉的機會了。

只可惜,老十四酷愛軍事,對兵馬之事研究頗多,河工這玩意,他從未涉獵過。

可憐的老十四,被提溜出來後,雖然說了很多話,卻全是行家眼裡的廢話。

大清的修河堤,只要不是特別指明的情況下,一律指的是黃河。

黃河的河堤,年年修,年年垮,河道的官員們前赴後繼的樂此不疲。

在康熙朝,懂河工的技術官員,都屬於是大熊貓型別的特級保護動物。

河道上的技術官員們,哪怕是犯了死罪,也可以因此而被赦免。甚至還可以革職留任,以戴罪立功。

玉柱瞥了眼一直沒吱聲的老四,他心中覺得十分有趣。

老四,精通庶政,熟悉河工,瞭解弊政,卻無軍事才能。

老十四,精通軍事,卻不懂處置庶政,更不瞭解民間的疾苦。

嘿嘿,這對親兄弟,若是一條心了,倒是完美的帝王組合了。

不過,話說回來了,老四和老十四居然穿一條褲子了,就該老皇帝夜不能寐了。

直到散朝之時,老皇帝都沒問玉柱。

玉柱也就明白了,火候未到,還需要互相扯皮一段時間。

沒辦法,河工修得太過於頻繁了,幾乎年年撥鉅款修。但是,修了又無卵用。

今年這裡決堤,明年那裡破口,耗費了無數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卻收效甚微。

必須承認,因為旗人的總人數過少,派兵鎮壓農民起義的成本過高,韃清是皇權專制時期,修河堤次數最多的一個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