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門聽政,還是熟悉的那股子味道。

臣工們分別奏事,康熙根據輕重緩急,或當場拍板,或發交再議。

已經做了五十三年皇帝的康熙,處理政軍事務,可謂是駕輕就熟。

玉柱雖為南書房大臣,畢竟資歷尚淺,不問他,他不會主動發言。

散朝之後,玉柱想熘了。

結果,康熙卻像是長了後眼睛一般,登上肩輿之前,澹澹的吩咐他:“只給假五日。”

回府之後,孫承運和一干舊部,已經等在隆府裡。

孫承運一見了玉柱,便哈哈笑道:“兄弟,你可曬黑了呀?”

敢這麼和玉柱開玩笑的人,已經極少了。

一旁的眾舊部,全都陪著笑臉,無人應和這話。

玉柱還是老習慣,逐一和大家見了禮之後,這才坐到了主座上。

玉黨小集團,人數不多,各人的位置,也不怎麼要緊。

但是,大家都知道,這僅僅是暫時的狀況而已。

以玉柱的盛寵和軍功,遲早入閣拜相,到那個時候,才是玉黨小集團真正崛起之日。

一別多日,大家也都想和玉柱說說話,結果,內書房裡像是開了養鴨場一般的熱鬧。

玉柱也很理解大家的心情。

大家倒不是想要升官發財,而是擔心在他的心裡,失了應有的分量和位置。

任何一個小集團之中,話事者的心裡,都會把眾人分為三六九等。

這個等級劃分,並不完全以官職或實權來定。

主要是,對玉柱作出決策的影響力問題。

開席不久,大家正在邊吃邊聊,玉柱的幾個皇孫學生們,都來了。

“學生拜見恩師大人。”

弘昀、弘晊和弘曙,在玉柱的跟前,絲毫也不敢怠慢,行禮過後,全都垂著頭,站得筆直。

在三個皇孫之中,弘昀和弘晊同歲,皆為十五歲。弘曙比他們年長三歲,已是十八歲了。

這些年,他們三個學生,其實是師祖湯炳代為教授的課程。

歷史上,弘昀本是短命鬼,早該夭折了。

只是,玉柱說服了老四,讓弘昀每天加大了活動量,而不再是關在屋子裡,寸步不讓動,這就等於是幫他續了命。

弘昀這孩子,雖然身子骨依舊很虛,經常生病。但是,和此前的走幾步都要喘氣,已經迥然不同了。

老七格外的喜愛弘曙,已經奏請立弘曙為世子,康熙也已經批准了。

因老五和玉柱是鐵桿安達的緣故,弘晊張嘴恩師,閉嘴叔父,待玉柱別提多親熱了。

就算是玉柱離京赴了外任,由於孫承運和隆科多的暗中照應,老四、老五和老七,暗中走私鹽茶的買賣,越做越紅火。

朋友之間,志同道合,固然重要。若有重大的利益互補,那關係就顯得尤為緊密了。

人性決定了,朋友之間相交,各取所需,方為王道。

玉柱畢竟是師傅,見了弟子們之後,便挨個考較了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