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預測對了。

而且這個預測可不是隨便吹的,這是在正史當中記載過的。

“當然,上面這一些,都只是郭嘉的小試牛刀。在官渡之戰袁紹兵敗之後,袁紹在第二年病逝。於是曹操就想滅掉他的幾個兒子,可就在這時,郭嘉卻建議曹操退兵。曹操非常不解,問道,現在正好可以一鼓作氣,將袁氏的所有勢力全部剷除。但郭嘉卻說,袁紹的兩個兒子,袁譚與袁尚一向不和。我們現在攻擊他們,他們可能會暫時合作,就算是將他們拿下,也可能讓我們損失慘重。還不如先徵劉表,然後觀察兩兄弟的情況。曹操認為郭嘉的話有道理,結果曹操的兵馬剛回許昌,袁紹的兩個兒子就起了矛盾。隨後曹操再揮師北上,將袁譚與袁尚各個擊破,最終袁譚戰死,袁尚逃跑。”

當然。

具體的故事比陳凡說得更為複雜一些。

袁譚因為與弟弟的矛盾,後來還投奔過曹操。

但也正是郭嘉的計策,卻是讓曹操對付起兩兄弟變得容易了許多。

不過,郭嘉的計謀又何止是這,陳凡接著說道:“207年,曹操為了以絕後患,滅掉逃往烏桓的袁尚與袁熙。只是曹操的其他謀士卻說,如果我們去打袁尚。那麼投奔於荊州的劉備必定會說動劉表攻擊許昌,萬一有什麼變數,那可如何是好?對此曹操也是十分不放心,他其實是非常欣賞劉備這人的。更後悔將劉備放走,這會兒劉備在投奔劉表幾年之後,經過了幾年休養,兵馬又壯大了不少。而荊州的劉表實力也很強,以曹操對於劉備的瞭解,曹操有理由相信,他一旦去北邊攻打烏桓,劉備必然會攻打他的大本營許昌。”

“但這個時候,郭嘉卻說道,讓曹操放心大膽的去攻打烏桓。曹操就問,為什麼,難道不怕劉備嗎?自己要是去了攻打烏桓,許昌可沒有多少兵力了。郭嘉就說,就算是許昌一個兵也沒有,劉備也不會來。曹操本想再問,郭嘉則說,不是劉備不想來,實則是有人不會讓劉備來。這個人,其實就是劉表。為什麼劉表不會讓劉備來呢,事實上,劉表雖然接納了劉備,但其實他也在防著劉備。”

“另外,郭嘉還對曹操分析,打袁尚反倒是期次,最為重要的是借打袁尚攻擊烏桓。因為烏桓在曹操的北面,此前一直都騷擾大漢的邊境。這會兒袁家幾個兒子又跑了過去,這是一個定時炸彈,隨時都會對曹操發動威脅。與其如此,還不如將這一個威脅徹底剷除。事實證明,郭嘉的計策完全正確。曹操在攻打烏桓之後,劉表果然防著劉備,沒讓他來攻打曹操。同時,曹操在滅掉北方的烏桓之後,終於有了統一天下的實力。”

這幾場謀略。

可以說,聽得眾人大呼過癮。

“爽。”

“是啊,好爽。”

“沒想到謀士在戰爭當中竟然發揮著如此強大的作用。”

“嗯嗯。之前聽關羽,聽趙雲殺得敵軍落花流水,我感覺很爽。現在看到郭嘉以一人之力,獻策大破敵軍,我更是爽得不行。”

是的。

聽慣了之前哪些武將厲害,打仗怎麼樣,眾人多少對於武將有了一些免疫力。

當然。

三國裡的武將完全是與其他歷史時期的武將不一樣,他們更為突出了他們的個人戰力。

所以三國時期的武將又比其他歷史時期的武將更爽一些。

至少。

你很少聽其他歷史時期的武將是親自跑過去斬殺敵人大將的。

可三國時期的謀士,那就是其他歷史時期沒有怎麼聽過的。

就算是聽過,也沒有如此神機妙算。

或者其實此前歷史當中也有不少謀士,但卻沒有寫得如此詳細的。

而當郭嘉出現……一下子讓他們體會到了一種此前從來沒有過的爽感。

這就像,突然看到了一個新的型別一樣……那種新鮮,那種刺激,當真是每讓一個細胞都不斷跳動起來。

“凡哥,講得太好了。”

“好喜歡聽這樣的謀士。”

“繼續,繼續啊。”

眾人不斷的在公頻上傳送資訊。

陳凡卻是暗自嘆了一口氣:“可惜,遠征烏桓的時候,因為長途拔涉,又因為水土不服,一時染上了重病。而在曹操攻下烏桓之後,袁尚與袁熙兩兄弟投奔了遼東的公孫康,曹操正想攻打公孫康。就在這時,郭嘉給曹操獻上了最後一策。”

“什麼策略?”

“郭嘉說,其實曹操根本不需要去攻打公孫康,他只需要按兵不動,過一段時間,公孫康就會提著袁尚與袁熙兩個人的腦袋過來。曹操就問,為什麼會這樣。郭嘉說道,此前袁氏父子曾經就想過奪取公孫康的地盤,此時兩人為了逃命,也不想想應該往哪逃,竟然逃到了公孫康那裡去了。如果我們去攻打公孫康的話,公孫康肯定會聯合袁熙與袁尚一起。但,如果我們不去攻打公孫康的話。公孫康就會想,我們其實並不想攻打他,說不定反而還會向我們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