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楊烔與盧照鄰……(求訂閱)(第2/3頁)
章節報錯
“初唐四傑就是初唐時期四位表現突出的青年傑出人物,他們分別是楊烔,盧照鄰,駱賓王,王勃。”
其實按排序上來說,是王楊盧駱。
但千年過去,按千年之後大家的看法,以及對於這一些人的物的熟悉程度。
那應該是王駱盧楊。
不過,陳凡向來講人物都是從低到高,要講的話,自然是先從初唐四傑當中最名不經傳的楊烔開始講起。
準確的說,其實楊烔也不見得是四位當中實力最低的一位。
前世有史書記載,相對於其他的三人,楊烔則是更為低調得多,懂得藏鋒。
其他三位,都太過於表現自己的文采。
所以其他三位最後的結局都不怎麼樣,而楊烔則是稍好一些。
“我們先講楊烔。”
對著攝像頭,陳凡開始了初唐四傑之一的楊烔篇。
“楊烔所出身的楊家是當時的名門望族,楊烔從小就是神童,在十歲的時候,他就待制弘文館。待制的意思就是等待昭命,意思是以後等待提拔你做官。只是雖然楊烔有了一個好的開頭,但卻沒想到,這一個待制就在弘文館待了十六年。這讓原本是神童的楊烔,一下子變成了二十六歲的青年。”
“這讓楊烔有些鬱悶,三年之後,他在京參加特製科考試,終於出仕,但這個官很小,只是讎校典籍,相當於九品,也就是九品芝麻官。四年之後,經他人推薦,楊烔終於得到了一個機會,他提拔進了東宮,成為了東宮太子李顯的庶務,相當於當了李顯的管家。這個李顯,就是武媚孃的第三個兒子。”
“原本這是一個好的差事,不想,後來他的堂哥竟然跟隨李敬業討伐武媚娘,結果楊烔也遭受到了株連,被貶四川。被貶四川之後的楊烔性格開始變得沉穩,不再是以前那位鋒芒必露的少年。6年之後,楊烔受奉武媚娘昭回到京都,掌管教習官人書算的工作。這也讓楊烔對於武媚娘更為的崇敬,畢竟,他的堂哥曾經討伐過武媚娘,換成是一般的君主,就算他沒參與,一般也被滅了,哪裡只是貶官這麼簡單。兩年之後,楊烔出任盈川縣令,不想死在了上任的途中……”
簡單的介紹了一下楊烔的生平,陳凡繼續說道:“初唐時期的詩歌還沒有形成盛朝時期的那種文風,當時整個初唐比較流行宮體詩,以及上官體。所謂的宮體詩,也就是六朝兩晉時期流傳的宮庭體。這種詩體都是歌功頌德,展現的只是宮庭當中的事情,而且像最開始的曲子詞一樣,比較豔情。而上官體則是上官儀進一步發展的宮體詩。這個上官儀,就是上官婉兒的爺爺……當時上官儀曾經任唐朝初期的宰相。”
如果此前沒有講武媚孃的話,那估計大家對於楊烔可能聽得有一些懵。
但因為之前講過武媚娘,以及上官婉兒,李顯,上官儀……這一些人。
所以在講楊烔的時候,大家對於整個的唐初背景也比較熟悉了。
一時對於楊烔這個人物,也一下子便能夠接受,以及更為的瞭解。
“初唐四傑,他們都比較反感兩晉六朝時期流傳下來的宮體詩。他們覺得詩歌不僅僅應該只侷限於宮庭,也不只侷限於豔情。如此,他們便將自己的才情,賦諸於更多美好的地方。楊烔就是初唐時期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從軍行》,就是初唐時期詩歌的代表作。”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這首詩歌相比盛唐時期的詩歌自然不算特別的知名。
但在初唐時期,相比之宮體詩以及上官體,楊烔的《從軍行》卻是一下子給唐朝詩歌帶來了一股新的空氣。
他讓世人知道,原來詩歌還能更為雄厚大氣,這也為盛唐時期的唐詩指明瞭方向。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這句其實還是不錯的。”
“嗯,整首詩歌雖然比不上盛唐時期這麼成熟,但氣勢雄勁有力,在唐初時期確實是難得的佳作。”
說完楊烔,不少網友也是對楊炯進行了點評。
這也讓眾人對於唐詩的發展脈絡,有了一個更為清楚的瞭解。
至少。
他們知道。
唐朝詩歌的起源,他可不是一出來就是盛唐那般燦爛。
他在開始的時候,也經歷過許多時間的積累與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