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茵接手福利院沒多久,就申請了一塊地搞養殖,挖個池塘養魚養鵝,經營所得供福利院開銷,政府補助以外沒什麼捐助來源,孩子們的吃穿也不用愁。

還找了個機會,讓某個孩子躲貓貓時無意中發現了地下種植場的存在,從此,福利院的糧食、蔬果也有了穩定的來源。

有糧有菜有餘錢,陸續給三合院的老樓做了升級:

先是擴建了坐北朝南的主樓,加蓋了兩層,四層加閣樓,依然用做宿舍;

東側的廚房和雜物間推倒重蓋,增設了寬敞明亮的食堂;

西側原是公廁和空地,如今教學樓和宿舍裡都設了衛生間,不需要露天公廁了,這片地就蓋了一棟與主樓樓廊相連的三層木石結構的仿古建築,用來做教室和多功能活動室,像音樂教室、美術教室、勞技教室和電腦房等;

三合院圍起來的空地面積不小,鋪了一圈塑膠跑道,中間是籃球場和迷你足球場,靠近地窖的入口安了一排健身器材。

孩子們在福利院裡生活、學習、勞動,寓教於樂,無論是心靈上的快樂,還是學習、勞動能力都不輸外界同齡人。

徐茵教孩子們吃苦耐勞,也教他們享受生命的美好。

凡是從慈恩福利院出去的孩子,沒有不懷念這裡。

投身社會的孩子,無論身處何方,每每提起老家,就想到福利院,想起他們充實快樂的童年,說得同齡人都羨慕嫉妒了:

“沒搞錯吧?你描繪的真是福利院?孤兒們生活的地方?怎麼聽上去,比我小時候快樂多了!”

“哈哈!是真的!不信的話,有時間我帶你們去看看,我們慈恩福利院真的很好。說不定你們去了都不想回來。”

“……”

真的假的?

於是,這一年初秋,在外工作的孩子紛紛打來電話,稱放假了想帶同事(朋友)回老家看看,小夥伴們很久沒見了也趁這個機會聚聚。

徐茵當然歡迎。

彼時,她已經奔五的年紀了,但歲月在她臉上沒有留下太多痕跡。

她手腳利落地帶著孩子們收拾出一排客房,趁陽光好,在陽臺上曬了一排被子。

閣樓爬上去的曬臺,翻曬著她和孩子們採摘的木耳、香菇和蝦乾、小魚乾。

每年冬天來臨前,她會曬很多菜乾,熏製幾條五花肉、灌一批臘腸。既豐富了孩子們的伙食,也是給工作以後每年春節回來看望“孃家人”的孩子準備的回禮。

這天,外出的孩子們領著朋友、同事開著車回來了。

剛下高速,就有人探出車窗做了個深呼吸:“哇!這裡的空氣好新鮮啊!這裡的天空也很乾淨,不像我們老家,成天霧濛濛的。”

徐明得意地說:“那是!我們這裡是出了名的山清水秀,等到了我老家,你們就知道了,什麼叫藍天白雲、青山綠水。天災結束時我還小,但我清楚記得,我們那裡是第一批被國家劃為保護基地的。專家去檢測過,沒查出原因,只知道我們那裡的水土質量特別好,現在除了我們福利院,周圍的地都成了國家級種植基地。”

“那你們豈不是很幸福?”

“我一直說我小時候老幸福了,是你們不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