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老舅一家笑得合不攏嘴的幸福模樣,徐茵由衷替他們高興。

第二天,她去了後海村看嫂子孃家,順便到海鮮批發市場採購一批新鮮的本地海鮮。

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村搞起漁業合作組織,集資大漁船已經突破十艘,附近還建起了全縣最大的海鮮批發市場。

以前不常見到的大海鮮,如今成了海鮮批發市場裡的常客。

徐茵每年寒暑假回來,都會到這裡轉轉。

批發市場收攤早,因此她先去海鮮市場,出來後再去嫂子孃家。

李家的灘塗養殖業搞得紅紅火火,生意一年比一年好,養殖的品種也一年比一年多。

如今的李家早已脫去昔日的貧窮,翻蓋了新屋、擴大了養殖規模,如今不光有蟶子、毛蚶,還養起了青蟹、對蝦。

這就是混養——灘塗隔成一塊一塊,跟水田似的,有水的區域底層養青蟹,上層養蝦,灘塗泥裡養蟶子、表層養蚶子。

混養能降低養殖風險,卻很有難度。多虧徐茵送他們的《海產混養技術手冊》。

李家人憑著一股不服輸的精神,和這本堪比秘寶的技術書,讓李家的養殖場,成了後海村的領軍代表。

這不,看到徐茵上門,李母立馬喚大孫子去養殖場,挑了一簍大青蟹回來,知道徐茵喜歡吃這個。

還不到飯點,就蒸上了,拌一碟薑蓉蘸醋汁,讓徐茵邊聊邊吃。一會兒走的時候,再給她帶些別的海產。

聊天過程中,徐茵得知她參股的漁船,效益非常好,或許這就是第一個吃螃蟹的勇氣帶來的際遇吧。

大一那年寒假,確如李家人說的沒有分紅,但分到一堆外洋海鮮:三四斤重的帶魚、五斤打不住的大烏賊,還有巴掌大的對蝦……那年隆冬,她家過了個超級豐盛的大年。

之後幾年倒是沒再分過海鮮。

大家都喜歡分錢,海鮮再美味,哪有錢來的實際。

漁業的分紅逐年上漲,到去年過年,已經趕超她爹辛苦耕種一年的收成了。

這筆錢,她分成三份:一份給爹媽養老,一份給哥嫂養家,她的那份,基本都換成了物資。

譬如這次逛海鮮市場,就買了一堆內陸城市吃不到的新鮮海貨。蝦乾鰻幹黃魚鯗之類的乾貨也買了不少。

等返校前,拐一趟桐城去看看哥嫂、侄子們,給他們帶點家鄉特產去。

她哥今年升了團長,房子從原先的家屬樓遷到獨棟的家屬院,徐茵還沒去過,嫂子來信來電話,不止一次邀她過去玩,兩個侄子也嚷嚷著想念姑姑,去認認門也好。

後海村出來,日頭尚未西斜,徐茵沒忙著回家,騎著小電驢去了村西頭。

付玲玲去年結婚了,嫁的不是別人,正是徐茵那隔了一房的堂哥徐建軍。

為了這事,徐建軍差點跟家裡鬧翻,因為他媽不允許他娶個帶倆拖油瓶的女人,即便對方還是個黃花閨女。

可付玲玲不要任何彩禮,就這一個要求——帶著龍鳳胎出嫁。

主要是擔心她嫁人後,龍鳳胎留在孃家受委屈,於是處物件前就申明:婚後要帶著侄子侄女一同生活。

徐建軍喜歡她,連帶著愛屋及烏也很喜歡龍鳳胎。

徐大腳為此哭天搶地嚎了好幾天,其間還來找徐母商量。

徐母嘴上不說,心裡嘀咕:

我跟你關係好嗎?想當年你我為水稻田的田壟多佔一分少佔一分吵了個昏天暗地你忘了?竟然找我拿主意。

不怕我給你出個餿主意:讓你拿把剪子把你家建軍那啥咔嚓剪了,啥問題都解決了,你不滿意的兒媳婦指定跑的不見影。

但這話敢當面說嗎?說了兩家絕對成死敵。

於是,徐母撇撇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