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章 廂軍背後的利益(第1/2頁)
章節報錯
中書舍人劉連被抓,這招殺雞儆猴,一下子讓反對都察院的官員冷靜下來,反對之聲也隨之減小。
隨著劉連一案的審訊,都察院也終於樹立起自己的威信,許多官員自覺收斂了許多。
對於寧復來說,都察院成為了手中的一把利劍,不但可以約束官員,同時也大大增加自己在朝堂上的威望。
比如接下來寧復再推行什麼新的政策時,明顯感覺阻力小多了。
“陛下,這一個月來,願意向西北和燕雲遷居的人數已經達到十七萬五千人,其中大部分都是軍中淘汰下來計程車卒,以及他們的家眷,接下來應該還有不少人報名,不過民間願意去的還是很少。”
垂拱殿中,章惇向寧復稟報著向西北和燕雲遷居人口的事。
除了軍中的將士外,民間的百姓願意去西北或燕雲定居的,同樣也可以得到一片土地,當然土地的面積和質量肯定不如軍中將士,而且這個時代鄉土情節比較重,所以除非萬不得已,否則許多人都不願意遷移。
“不急,遷移百姓到邊疆,並不是一件短時間內就能完成的事,等到這第一批人在邊疆穩定下來後,肯定會吸引更多的人前去定居。”
寧復微笑著開口道。
中原一帶的人口實在太多了,許多地方的土地已經不堪重負,再加上大宋又不禁止土地兼併,導致許多百姓失去土地,只能給地主做佃戶,或者進城打工為生。
相比之下,邊疆的條件雖然苦了點,但卻可以免費得到土地,只要辛苦上幾年,很可能會成為新的地方,到時這些人衣錦回鄉,肯定能吸引更多人去邊疆定居。
“這倒也是,不過按陛下的意思,接下來就要裁撤廂軍,這……會不會引發地方上的動盪?”
章惇說到最後時,臉上也露出謹慎的表情。
之前寧復裁撤軍隊,目標主要是禁軍,要知道大宋號稱有百萬禁軍,雖然其中有不少的空額,而且之前趙煦在世時,也曾經裁撤掉一批。
但就算是這樣,原來的禁軍依然顯得十分龐大臃腫。
現在寧復已經打下了燕雲,有了長城防線,就沒必要再保持這麼龐大的常備軍,而且原來的禁軍也爛透了,早就該整頓了。
不過除了禁軍之外,大宋還有規模更加龐大的廂軍,甚至各地的廂軍都沒辦法統計人數,不僅僅是因為人多,更因為管理混亂,連地方上可能都拿不出一個確切的數字。
這主要得益於大宋的一項國策,那就是將災民劃為廂軍,比如某個地方遭了災,朝廷為了防止災民造反,直接就將災民編入廂軍。
雖然廂軍不算正規軍,待遇也很差,但至少有口飯吃,而對於百姓來說,只要有口吃的,絕大部分人也不願意造反。
雖然廂軍的本意是好的,但奈何大宋的政策太過奇葩,只要一入廂軍的軍籍,日後子子孫孫都只能做廂軍,基本不太可能脫身。
這也造成了廂軍的規模越來越大,直到後來廂軍的政策不得不停下,因為朝廷根本養不了這麼多人。
後來朝廷也不管了,乾脆放任廂軍自謀生路,卻又不給廂軍脫籍,結果導致各地的廂軍就像是叫化子一樣,賣兒賣女的也不在少數。
按理說廂軍都成這樣了,早就該裁撤掉了。
可問題是每當有人提出裁撤廂軍時,都會遇到無數反對的聲音,甚至比裁撤禁軍遇到的反對聲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