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皇帝的耳目,皇城司內部也開始了一些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與都察院合作,增強對官員的監督作用。

不過皇城司只能暗中調查,並沒有執法權,不能直接審問官員,拿到證據也需要交給都察院,由都察院立桉調查。

這麼做也是防止皇城司的權力過大,畢竟寧復可不想培養出一個錦衣衛來,雖然錦衣衛可以極大的增強皇帝手中的權力,但也會造成一些冤假錯桉,嚴重時甚至會造成朝堂的動盪。

“皇城司也介入的話,會不會落人口舌?”

等到馬原走後,柳正再次有些擔心的問道。

“我就是要讓那些官員知道,都察院只是明面上的監督,暗中還有皇城司盯著他們,只有這樣,他們才會更加老實!”

寧復卻冷笑一聲道。

北宋除了軍事孱弱外,最大的問題就是官員太自由,受到的都督也太少,後世許多人都說宋朝是文人的盛世,但在這盛世之下,百姓們的生活卻十分困苦。

據後世有人統治,宋朝民間起義達到了驚人的四百三十三次,遠超歷史上的其它朝代,影響較大的就有方臘、王小波、鐘相等人的起義,從這裡也能看出,底層百姓的生活狀況。

而之所以造成這種情況,就是因為權貴階層的利益擴張,從而侵佔了太多百姓的利益,而權貴階層的代表就是官員。

所以寧復才想要監督官員,限制官員手中的權力,只是這件事觸動了太多人的利益,所以才會有那麼多人反對都察院。

“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是要殺雞儆猴,順便樹立起都察院的威信。”

柳正聞言也終於明白了寧復的意思。

“不錯,中書舍人劉連不是罵的最響嗎,那就拿他開刀,如果一個不夠,那就再來幾個,直接殺到他們老實為止!”

寧復說到最後時,也是一臉的殺氣。

治國不能一味的懷柔,就像宋仁宗,的確落得個好名聲,可北宋也是從宋仁宗時開始衰弱的,代表就是西夏的崛起。

寧復身為開國之君,他不乎自己的名聲,對於他來說,立國只是第一步,接下來他要打破國內的利益階層,從而讓社會財富得到更加公正的分配。

只有這樣,寧復的大周才能呈現更加興盛的局面,他也能得到更多百姓的擁護,如果連這些都做不到的話,那寧復也不過是第二個趙佶,日後依然無法避免滅亡的命運。

柳正能理解寧復的心情,因此他也不再抱怨,而是認真的寧復討論了一下接下來的局面。

雖然柳正的才能不及章惇,但他卻是寧復最信任的人,因此寧復有許多話不能和別人說,但卻可以和柳正商議,這也是寧復任命柳正為相的主要原因。

聊完了都察院的事,柳正忽然露出露出猶豫的神色,過了片刻這才開口道:“陛下,現在國家穩定,朝堂雖有些波瀾,卻也影響不大,所以陛下是不是要考慮一下充實後宮的事了?”

柳正說這些話時,神情也有些古怪,他女兒是皇后,寧復的正妻,現在身為老丈人的他,卻要勸寧復納妃嬪。

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寧復是皇帝,肯定不能只有一個皇后,而且寧復納妃嬪同樣牽涉到各方利益,畢竟誰家的女兒入宮做了妃嬪,也能影響到一個家族的利益。

當然皇后他們是不用想了,但妃嬪也不錯,所以許多人都想將女兒送到宮裡,以此來穩固家族的地位。

柳正對這些也想得十分明白,與其讓別人往宮裡塞人,還不如他主動提出來,到時入宮的人選還需要柳清心點頭,這樣一來,就可以控制入宮女子的背景,從而確保不會威脅到柳清心在宮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