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基大典,雖然名叫大典,但一般來說規模並不大,因為老皇去世,新皇登基,一般都會顯得倉促,而且喪葬期間也不宜大操大辦。

寧復的登基典禮就更簡單了,畢竟現在天下還沒定,但他不登基也不行,因為跟隨著他兵變的將士們,需要一個正當的名義,所以寧復必須要登基為帝。

所以在第三天的上午,寧復就在大慶殿舉行了一個簡短的儀式,穿上龍袍,戴上冕旒,在百官們山呼“萬歲”聲中,正式登基為帝。

因為寧復打著大周的旗號,所以國號肯定不能變了,直接立國號為周,定都開封,年號為“興武”。

隨後寧復昭告天下,公佈自己本是大周皇族的身份,現今奪回祖先的江山社稷,另外一同釋出的,還有趙佶的讓位詔書,以及代替趙匡胤釋出的罪己詔。

這也是之前寧復逼趙佶寫的,這兩份詔書一出,從法理上徹底的顛覆了趙宋的皇位,將趙匡胤打成了大周的反賊,趙佶也讓出了皇位,從今天起,寧復就是這片江山的主人。

當然了,寧復雖然稱帝,但整個大宋不可能立刻就臣服,接下來才是關鍵。

於是寧覆在登基之後,立刻以京城為中心,開始接管各地的駐軍,同時昭告各個州府,讓他們歸順大周,並且允諾各地的官員保持不變,先歸順者,甚至還會有升遷。

在這種情況下,京城周圍的州府自然最先歸順,畢竟他們時刻在寧復的大軍威脅之下,不想歸順也不行。

說起來寧復還要感謝北宋的強幹弱枝政策,整個北宋的軍隊幾乎都集中在京城附近,只要收復了京城,就相當於控制了大宋的近半力量。

所以寧復對於地方那些路、州、縣等並不擔心,因為就算他們不想歸順,也沒有反叛的實力。

唯獨讓寧復擔心的,則是西北的禁軍和燕雲那邊。

其中燕雲那邊還好,主要是折可適率領的新軍,雖然這些新軍沒有參與之前的兵變,但他們都是寧復一手帶出來的,而且還有郭二爺的郭家軍在,所以寧復並不擔心。

相比之下,西北那邊的章楶就比較麻煩了,雖然寧復和章楶的交情不錯,但他也不敢保證對方會不會為大宋盡忠?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寧復親自給章楶和折可適寫了兩封信,親自勸說他們歸順大周。

雖然事務繁多,但寧復年輕,精力過人,而且之前又熟悉朝堂上的事務,所以這些事情做起來也十分的順手。

不過就在這天傍晚,寧復卻有焦急的來到宮門前,時不時的向外張望,表情也頗為焦急。

過了好一會兒,終於只見一輛馬車從宮外飛馳而來,這讓寧復也精神一震,當即邁步上前。

馬車在寧復面前停下,隨後只見柳清心帶著兒子寧靖下了馬車。

之前寧復擔心自己失敗,所以提前將柳清心他們轉移出京城,萬幸他成功了,於是這才派人將她們母子接了回來。

“官人,這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何你……”

柳清心顯然一肚子的疑問,所以見到寧復也忍不住問出來。

“這裡不是說話的地方,咱們進去再說。”

寧復拉住柳清心和兒子的小手,隨後一家三口進到宮中。

宮中已經被清理了一遍,趙煦和趙佶的妃嬪都暫時安置到它處居住,宮中的宮女和宦官也大都遣散了,畢竟寧復可不敢將他們放在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