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佶也沒想到曾布等人竟然忽然改變了態度,支援章惇辭官,這讓他也不禁愣住了。

不過趙佶雖然心眼小,但卻是個聰明人,知道眾意不可違,所以很快轉變態度道:“好吧,朕本想留章公輔左朝堂,所以對他極盡挽留,卻不想他執意要走,那朕就順了他的意!”

看到趙佶終於點頭,曾布等人也露出滿意的笑容,不過人群中的寧復卻是暗自冷笑,他不相信趙佶會這麼輕易的低頭。

果然,只見趙佶忽然話鋒一轉,再次開口道:“不過章公這些年勞苦功高,朕實在不捨得他離開朝堂,不如就讓他暫時知越州,若是日後有什麼事情,朕也可以派人向他請教!”

越州其實就是南方的紹興一帶,距離章惇的老家福建不算太遠。

表面看起來,趙佶讓章惇知越州,似乎是一件很不錯的差事,但其實明眼人都知道,這是趙佶依然不打算放過章惇。

因為只要章惇身在朝堂,就相當於掌握在趙佶手中,隨時可以拿捏他。

不過趙佶肯讓章惇辭去相位,已經退讓了一步,眾人也不好多說什麼,更何況他們這些人中,大部分人都對章惇沒什麼好感,剛才能幫他求情已經算是難得了,不可能再繼續幫他說話。

所以大臣們也無人反對,連寧復也沒有多說什麼。

並不是寧復不敢說,而是他知道說了也沒用,更何況他現在自身難保,更別說幫章惇了。

另外寧復還知道,章惇的苦難才剛剛開始,在原來的歷史上,章惇不斷被貶,而且被貶的地方不斷的變換,一會越州一會雷州,甚至還去過舒州、睦州等地,最後章惇在被貶之地去世。

直到章惇死後,趙佶才假惺惺的恢復了章惇的官職和爵位,可是到南宋時,章惇都死了幾十年了,宋高宗還追貶章惇,並且禁止章惇的子孫永世不得入仕為官。

哪怕直到後世,章惇的功績也被許多人遺忘,反而因為他和蘇軾的私人恩怨,被人認為他是個心胸狹窄的小人。

章惇辭相,政事堂必須有大臣主持,本來按照原來的歷史,應該韓忠彥暫時接替章惇為相,當然韓忠彥只是個過渡,很快就被曾布頂替他為相。

不過韓忠彥被派去燕雲治理地方,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燕雲比朝堂還要重要,所以韓忠彥肯定調不回來。

於是趙佶也省略了一個步驟,直接命曾布入主政事堂為相。

要知道曾布可是趙佶登基為帝的大功臣,正是他力主趙佶,而且在趙佶登基後,曾布也是多方表現,再加上曾布在朝堂上的廚房,所以無論從哪方面來看,曾布都是最合適的宰相人選。

曾布也終於圓了自己的宰相夢,而除了曾布外,蔡京也參知政事的身份進入政事堂。

說起來在原來的歷史上,蔡京因為是新黨,所以在趙佶登基後,也被貶出京,後來是靠著巴結童貫才再次起家。

可是現在的歷史改變,蔡京之前與寧復爭鬥,章惇也站到寧復這邊,於是將蔡京貶出京城。

結果這反倒讓蔡京因禍得福,讓趙佶覺得蔡京與章惇不是一夥的,再加上蔡京善於鑽營,這段時間也取得趙佶的信任,因此也十分順利的進入政事堂。

至於寧復,趙佶竟然沒有罷免他的參知政事一職,要知道政事堂一般有會有兩三個人同時擔任參知政事,以前只有寧復一個,現在多了一個蔡京。

也相當於政事堂有了曾布這麼一位宰相,以及寧復和蔡京兩個副相輔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