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 第一次分歧(第2/2頁)
章節報錯
“你就這麼想知道我心中的想法?”
章惇沒有回答,而是看著寧復反問道。
“當然了,您在官場上沉浮這麼多年,肯定對這件事有更深刻的看法,身為後輩,我當然想向您學一學!”
寧復立刻坐直身子,十分認真的回答。
“你小子真是滑頭,嘴裡就沒有一句實話!”
章惇嗤笑一聲,說話時也連連搖頭。
“您老不會是和那些人一樣,也希望官家放過何路等人一馬吧?”
寧復再次試探著問道。
“何路他們當然該死,別的不說,光是直接死在他們手中的人,就有好幾百,其中還有不少禁軍中的將士,可以說他們的罪行幾乎與造反無異,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都應該死定了!”
章惇說到這裡時,臉上也露出憤慨的神色。
不過很快章惇卻又沉默了片刻,隨即這才接著道:“但不殺士大夫是朝中的慣例,若是從何路他們身上破了例,恐怕官員們會人人自危,朝堂上的風氣也將為之一變啊!”
“嘁~,他們只要不犯法,有什麼可自危的?”
寧復卻是冷笑一聲反駁道。
“不犯法也不能保證不遇小人,萬一被人誣陷,只要人活著還翻案的一天,可要是人死了,那就什麼都沒有了!”
章惇再次為官員辯解道。
“章公,您說的這些都只是特殊案例,而且據我所知,太祖與太宗皇帝在位時,可沒有這條規矩,反而他們都殺過不少的讀書人!”
寧復再次反駁道。
許多人都說不殺士大夫是宋太祖留下的祖訓,甚至還刻在誓碑上留給後人,但其實這種說法根本沒什麼實據。
而且趙匡胤和趙光義兄弟二人可沒人殺人,光是有名有姓的讀書人,就有好幾十個,甚至趙匡胤還親手殺過讀書人。
直到宋真宗之後,大宋才開始有了不殺士大夫的傳統,特別是仁宗,據說一輩子都沒有殺過一個讀書人,連包拯把吐沫噴到他臉上,他都能夠唾面自乾,絕對是個好脾氣。
也正是從仁宗之後,朝廷才有了不殺士大夫的慣例,算是皇帝與大臣之間不成文的規定。
這條慣例最大的受益者顯然是官員,因為無論他們犯下多大的罪行,都不會擔心自己的性命,頂多就是流放,甚至連充軍都很少見。
“太祖和太宗皇帝時期,大宋初立,不殺人不能立威,所以也是情有可原,但後來國家穩定下來,皇家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為了表示對士大夫的優待,自然也就有了這條規矩。”
章惇卻是面不改色的再次道。
“那以章公您的意思,是不願意打破這條慣例了?”
寧復皺起眉頭向章惇問道。
這是他們兩人認識以來,少有意見不合的情況,這讓寧復也感覺有些不舒服。
“於公來說,何路等人的確是罪大惡極,但若因他一人而壞了朝廷的規矩,實在有點得不償失,但於私來說,我其實也和你一樣,恨不得將他殺之而後快!”
章惇嘆了口氣再次道。
人所處的位置不同,想法自然也就不一樣,以章惇的身份,他必須要顧忌更多人的想法,所以有時也不得不做出一些違背良心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