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是福是禍?(第1/2頁)
章節報錯
寧復走了,章惇坐在位子上久久未動。
對於寧復說的那些話,特別是對士人階層的怒斥,章惇並非一無所知。
恰恰相反,章惇比任何人知道的都清楚。
可是知道又能怎樣?章惇自己就是士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士人階層的能量有多大。
哪怕現在章惇身為宰相,並且主持變法,可是在觸動整個士人階層的利益時,他都要小心小心再小心,儘量避免自己重蹈當初王安石的覆轍。
寧覆在走之前明確的表示,他並不看好章惇的變法。
因為章惇的變法,充其量也只是改良而已,並沒能顛覆士人階層對整個大宋的吸血。
哪怕現在章惇用一些法令,減小了士人對大宋的吸血量,可並沒有改變這種局面。
而且整個統治階級都是士人,他們很容易找到政策的漏洞。
換句話說,就算是章惇變法成功了,但只要掌權的人不變,最終大宋還是會回到老路上去。
歷史上的北宋就是如此,趙佶當政後依然重用蔡京等新黨,可蔡京這些人卻是變本加利,對大宋的中下層進行更加殘酷的盤剝,導致民間起義不斷。
因此後世的許多人,都把北宋的滅亡歸罪於王安石身上,正是他的變法,才導致新舊兩黨的爭鬥,而且上臺的新黨也並沒有讓北宋富強起來,反而導致了北宋的滅亡。
雖然上面這種說法有點冤枉王安石了,但從某些方面來說,也不能算錯。
本來對於士人集團,是可以透過武人集團來制衡他們的。
可是大宋從立國之初,就定下了以文御武的國策,導致武人集團不斷被打壓。
當初威名赫赫的將門,比如曹家、高家、王家等。
這些將門要麼被養廢了,要麼改換門庭,拼命的擠進士人集團中。
比如那位大名鼎鼎的駙馬王詵,他就十分成功的擠進了士人之中。
至於軍中的那些武將,完全成為文官手中的工具,打仗是他們在賣命,但背後卻需要聽從文官的指揮。
如果遇到像章楶這種懂軍事的文官還好,若是遇到不懂軍事的文官,那就就倒了血黴了,當初的“好水川之戰”就是典型的例子。
除了武將外,軍中人數最多的就是普通士卒,這些士卒地位低下、待遇微薄,有些甚至是囚犯被髮配到軍中。
可以說許多士卒是因為活不下去了,才會去參軍,這些人進入軍中本就是混日子的。
而且這些士卒也不傻,他們之所以被逼著進入軍中,就是因為受到上層的盤剝,就算他們上了戰場,恐怕也不肯拼命,畢竟打贏了也只是維護了上層的統治,對他們又有什麼好處?
甚至對於普通士卒來說,他們可能早就厭倦了大宋的上層統治,把頭上的人換掉可能不會更好,但也壞不到哪去。
估計正是懷著這種心理,所以在北宋滅亡時,雖然空有數十萬禁軍,卻根本沒有人願意上戰場。
就算是被逼著上了戰場,宋軍也是一觸即潰,畢竟他們在大宋活的連畜生都不如,那又何必再替他們賣命?
想到上面這些,章惇也不禁長嘆一聲,整個人似乎一下子老了十歲。
“你自己不就是士人嗎,為何對士人有這麼大的怨恨?”
章惇最後低語一聲,卻沒有人能夠回答他。
……
寧復回到家中,心情也十分的煩躁,於是將自己關在書房之中。
今天那些話他也是不吐不快。
如果沒有蔡京栽贓的事,寧復還可以騙一下自己,至少大宋的皇帝趙煦還算英明,章惇也十分有能力,在兩人的努力下,的確很可能讓大宋實現中興。
可是蔡京犯下那麼惡劣的罪行,卻只是被貶官,並沒有受到應有的處罰,這讓寧復也猛然驚醒。
大宋從根子上早就爛透了,特別是士人集團,更是滲透到大宋的方方面面,他們身有特權,透過巧取豪奪把持著各種利益,哪怕犯罪也不會受到懲罰。
“連趙煦和章惇都是如此,整個大宋根本就沒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