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你也不想讓你兒子捱餓吧(第2/3頁)
章節報錯
這麼說,打?
拿什麼打?
曹操在官渡能戰勝曹操,荀彧的堅強支援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有荀彧的竭力支援他才能跟袁紹相持,之後獲勝還是靠著自己的好運道。
可因為陳群和荀攸兩位潁川名士的失蹤,荀彧已經接近暴走,他最近與曹操的摩擦越來越嚴重,曹操已經不放心讓他替自己鎮守後方。
沒有這位從多年前就一直支援自己的文士,曹操根本不放心親自遠征。
除了荀彧的問題,還有個更現實的問題擺在曹操面前。
現在還沒有到夏天,中原的莊稼都還在茁壯的生長階段。
這個季節調動大軍,到處籌措軍糧又是一件非常上頭的事情,且一次調動大量計程車卒,一定會導致大量的農田失去勞力,形成惡性迴圈。
曹操思索再三,一時心中頗為茫然。
一直以來,曹軍只要打大仗,曹操一定會率軍出征,這已經形成了慣例,現在他手下還能調動又值得信任的大將少之又少,而其中的一個……
說實話,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曹操真不想讓他趟這趟渾水。
“召,元讓!”
夏侯惇字元讓,是曹操最信任的人,沒有之一。
他可以自由出入曹操的臥室,不用提前通傳,他可以給曹操提供任何意見,不用研究措辭,不用考慮禮節,甚至曹操都不想讓夏侯惇在名節上成為自己的手下。
這位曹軍功勳從多年前就開始就任河南尹,將殘破的雒陽一點點修建好,並且親自帶著士兵一起修建水利,開闢荒地,讓曹操治下的中原產糧區成功度過了多次旱災、蝗災,為曹操的戰鬥源源不斷提供力量。
雖然他在軍事上能力比較一般,但他如當年的魏絳一般擅長處理與當地百姓的關係,如果將他放在荊州,能早早平定眾蠻夷,緩和南北關係,反正打仗的事情有樂進,倒是也說得過去。
但是夏侯惇這個人有個比軍事上不足還致命的缺點——
此人性格剛毅卻極其清廉簡樸,不治產業,自己得到的財務等風頭過了就全分給手下,這種行為簡直是離天下之大譜,很容易對曹軍的基層體系造成巨大的破壞。
曹操當年在雒陽北部尉上犯病吃過虧,之後痛改前非,從頓丘令開始摸爬滾打,不再憑藉年少時刻的熱血和抱負過活,這才漸漸組建出了這支雖然奇葩但是戰鬥力確實極其強悍的大軍。
他之前曾經多次暗示夏侯惇千萬要改改自己的毛病,千萬不要我行我素,一定要明白人至察則無徒的道理,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夏侯惇依然堅持己見。曹操也不明白他這種名門之後為什麼會跟一群螻蟻一般的屯田兵共情,可現在,曹仁被困江陵,自己的兩個兒子都冒險南征,荊州的戰事極其緊張,更需要夏侯惇這樣的人物坐鎮,但願一切能格外順利了。
·
關平接到蔡瑁的訊息開始就知道這一仗已經接近成功。
他當下毫不猶豫,他立刻通知駐紮石陽的司馬孚,說要打大仗,這一仗關係重大,軍糧要好好囤積。
但是有個條件,一定要保證自家軍士吃飽喝足。
司馬孚聞弦知雅意。
他雖然不是關平的親信手下,可對軍中的種種齷齪事已經有相當的見識。
他也毫不避諱,直接明問關平一個問題:
“咱們留幾成?”
“三成!”
“這,這隻怕不妥。”司馬孚皺眉道。
三成只是關平隨口說,他也不知道這種事具體要留幾成,只能謙虛地問:
“我也覺得太多了,叔達以為如何?”
司馬孚是個老實本分人,見關平這麼上道,也索性給關平講述一下這其中的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