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說,《雨中戀》這部曹志強自導自演的第一部電影,雖然故事情節不算複雜,但畫面跟音樂卻都無可挑剔,真的特別符合日本人民的審美。

不,不能說日本人民,應該說整個東亞文化圈的人,都會喜歡這部《雨中戀》。

《雨中戀》這部電影,原本出自曹志強前世的一部動畫電影《言葉之庭》,又結合了中國的一些元素,還另外加了幾首大熱歌,用真人拍攝出來,再用曹志強的影音製作型夢境空間進行了一些後期製作。

這樣呈現出來的效果,就是畫面如夢,聲音似幻,既像真人電影,又像CG電影。

簡單來說,就是在這個時代,這部電影在畫面跟聲效方面,能給人一種震撼心靈的體驗,再加上優秀的故事情節,豐滿的人物設定,絕對是一部好的商業電影。

沒錯,曹志強給這部電影的定位,就是一部商業片,而不是所謂的文藝片。

不過呢,有鑑於故事情節裡的師生戀,以及大齡女老師跟未成年少男學生之間的特殊戀愛,在這個時代來講,也可以看做一部藝術電影。

因為在1983年,不管是中國還是日本,社會風氣還比較保守,師生戀還屬於比較禁忌的情況,所以這確實可以算文藝片。

中國不用提了,高中裡的師生戀,不光要被人戳嵴梁骨,而且還是嚴重違紀。

哪怕是日本,此時在高中也是禁止師生戀的,因為學生是未成年,跟老師比又是出於弱勢方,所以高中時代的師生戀,一向都很讓這個時代的日本家長反感。

但八十年代又是日本青少年最叛逆的時代,他們喜歡顛覆一切傳統,喜歡造一切傳統思維的反。

所以《雨中戀》裡的故事情節,其實最符合日本年輕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喜愛。

【鑑於大環境如此,

按理說,這種故事情節,哪怕是在這時期的日本,也應該被禁止才對,至少不能劃分G級的全年齡段觀看,應該是未成年不能看的那種。

但這個電影的故事情節巧就巧在,除了描寫師生戀,並且把師生戀描寫的美輪美奐外,還寫了另外一個主題,那就是隱忍與剋制。

整個電影中,雖然誰都能看得出,男女主角互相喜歡,互相治癒,但倆人從始至終都沒有踏出禁忌的那一步,一切只是存乎於心,止乎於禮。

也就是說,男女主角雖然彼此喜歡,也知道對方喜歡自己,卻沒有衝破傳統與禮法的約束,反而極力的剋制自己。

女主角的剋制自不必說,男主角也一直在剋制自己,直到最後的爆發,倆人也只是緊緊擁抱在一起罷了。

像擁抱這種觸控,自然夠不上什麼麻煩。

哪怕你可以說,私下裡倆人肯定滾床單了,但那只是你想的而已,至少電影裡沒表現出來,男女主角在電影中甚至都沒接吻過。

當然,你也可以說,男女主角的互相剋制,是有各自原因的。

比如女主角的剋制,是因為她當時本來就因為某個學生的事情而招致非議,不想給男主角惹來麻煩。

男主角的剋制,則是他還有弟弟妹妹要養,不能犯錯,不敢犯錯,畢竟他不是一個人。

而國內的大環境,也是不允許這種高中時代的師生戀的,這其實也無可厚非,畢竟學生大都是未成年,各方面都不成熟,如果放開師生戀的口子,那麻煩就大了。

所以說,男女主角的剋制與隱忍,既像憋大招,憋出了最後的高潮,又一定範圍內避免了難過審的命運,而且給人指出了另外一條路,或者說,隱晦的告訴了別人另外一個真諦。

那就

是真正的愛,是要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並不是只追求短暫的歡愉跟一時的痛快。

最後的結局,女主角離開,男主角看信,其實就預示著這個道理。

也就是說,對於真正的愛情來說,年齡不是差距,距離不是問題,甚至學歷跟工作也都不是隔閡。

只要彼此都牽掛著對方,那總有一天可以有情人終成卷屬。

比如男主角吧,他在愛上女老師的時候是未成年,這不要緊,只要他在未成年的時候別犯錯,然後等他長大成人,超過十八歲了,能參加工作了,自然可以再去追求那個女老師。

女老師也是一樣,雖然暫時離開,但也離開了爭議跟紛擾,可以去一個不認識她的地方重新開始,默默等待。

等一切塵埃落定,大家都不再議論她,並且男主角也長大成人了,她自然也可以重新去找男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