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4 請不要侮辱我的道德底線!(第2/3頁)
章節報錯
這關係可大了。
因為日本的大企業都是年功序列制,不管是薪水也好,福利也罷,都是超高的。
如果放任大企業在國內的擴張,那麼人員也要跟著擴張,相應的薪水支出自然也會跟著大漲,這顯然是不符合企業經營理念的。
因此,進入七十年代之後,隨著日本國內的工資大幅增長,以及日元增值的情況,日本各大企業就減少了國內招聘的數額,轉而擴大在國外的投資力度,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的投資力度。
像東南亞地區,就是日本的投資重點。
而進入八十年代之後,隨著國內GDP增速放緩,日元升值以及國內工資的持續上漲,日本又開始把投資重點放到歐美去了。
沒錯,日元升值,並不是廣場協議之後才出現,之前就已經在不斷升值了,只是升值幅度很小,屬於可控範圍。
但廣場協議之後,那是短期內的大幅升值,加上不許進行金融管控,任由外資自由出入,這才讓日本成了西方金融集團的韭菜。
只是相對來講,日本的製造業,比如豐田等集團,經營相對保守,對外資的抵抗力比較強,所以外資很難直接插手日本的製造業,只能轉而收割日本的股票跟房地產。
原本呢,日本政府以為,只要保住製造業,其他無所謂。
只可惜他們低估了經濟危機的威力,也低估了人類的貪婪。
所以最後都知道了,經濟泡沫吹起來的時候,全民炒房,包括大企業也忍不住出手。
然後等泡沫一破,市值蒸發大半,整個日本上上下下全都萎靡不振,幾乎完全失去了信心。
而經濟的本質,其實就是人心,或者說是信心跟慾望。
沒有信心跟慾望的民族,就別提什麼振興經濟了。
反倒是隔壁的我國,雖然窮困潦倒,但整體國民卻信心爆棚,一門心思賺錢錢。
也正是那種一門心思奔小康,一門心思賺錢錢的慾望,才支撐起國內長期的GDP增長,以及長期的經濟興旺。
或許要說,人家日本跟亞洲四小龍,也經歷過那種長期GDP兩位數增長的時代,你國的那種經濟高速增長的情況,並不稀奇,甚至還有所不如。
其實這就是偷換概念,或者說忽悠人了。
原因就在於,日本也好,亞洲四小龍也罷,這些高速增長的經濟體,都是單一的小經濟體,沒有那麼多人口負擔,也沒有那麼多大國責任。
比如韓國,整體面積不如我國一個省,人口也不如,然後讓這麼小的一個經濟體,放在以米國為主導的經濟合作架構中,隨便露一點給他吃,就能經濟猛增。
日本也是一樣,人家國家小,底子厚,又在米國的經濟框架裡,以外向型經濟為主,自然能短期內風生水起。
可我國就不一樣了。
我國在二戰之前,就是個妥妥的窮困農業國,工業底子薄弱,要啥啥沒有。
這種情況下,還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首先要解決的是溫飽問題,還是一個軍事政治的大國,沒被米國放入西方經濟圈,經濟發展自然不行。
等西方國家讓我國加入WTO,得益於勞動力成本優勢,以及資源優勢、基礎設施優勢跟行政優勢等,迅速就開始了騰飛。
這可是一個超十億人經濟體的騰飛,競爭涉及到方方面面,這跟一個小國家能比嗎?
別的不提,就說基礎科學研究吧,我國改開後,其實都在忙著補課,而人家日本早就完成了那些。
等於說,日本在六七十年代的經濟騰飛,是得益於人家的豐厚底蘊,以及米國的經濟扶持。
而我國經濟騰飛的時候,論科學底蘊,是不如日本七八十年代的。
直到2010年,我國的整體科技水平,才基本跟日本七八十年代持平,而到了2020年,至少在整體的基礎科學研究方面,基本就趕超日本了。
從這個角度講,我國的進步水平絕對不慢,畢竟我們的困難也更多。
說白了,在八十年代,世界上有一個算一個,都不認為我國是個威脅。
無他,我國那時候太窮了,科技水平太差了。
雖然這時期的我國,已經是人口第一大國,但在工業時代,人口多寡並不是大國的決定性因素,只是一個重要因素。
或者說,有足夠數量的工業人口跟城鎮人口,才是大國崛起的基石。
這也是為何曹志強前世的2023年,巴拉特國明明人口已經超過了我國,整體的國力水平卻被我國越拉越大的原因。
就是因為巴拉特的人口雖然多,可大都是非工業人口跟非城鎮人口,這樣的人口結構,只能是負擔,而不是助力。
我國現在為啥要搞計劃生育,本質就是為了減少人口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