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2 跨國組合之長江樂隊(第1/4頁)
章節報錯
經過了曹志強一番苦口婆心的解釋,眾人總算明白了曹志強到底要做什麼。
當聽到大家以後會登上正規舞臺表演,不會成為去街頭表演的地下偶像之後,大家的接受程度就高了很多,甚至是開始興奮了。
因為大家都不是傻子,知道曹志強的所作所為,本質上是自己建立一個走高階路線的歌舞團。
沒錯,曹志強要做的,不單單是一個經紀人的角色,還有一個歌舞團組織人的角色。
他不是要透過推薦他們進各個已經成氣候的樂隊跟舞團,而是要自己組建一個“愛音樂團”跟“愛音舞團”。
至於樂手跟舞者的混搭演出,雖然比較希罕,但也不是沒有。
至少在米國,比如百老匯這些地方,這種樂手跟舞者混搭演出舞臺劇的情況,是很常見的,並不是什麼創舉。
只是在日本這個地方,相對來說少見而已。
當然,自己搞歌舞團,肯定不容易,這不光需要資金,也需要人脈,更需要好作品。
曹志強的創作能力毋庸置疑,確實都是精品,人脈也過得去,剩下的就是資金問題了。
畢竟如果收入太低,只是空談夢想,那對在座的大多數人來講,是很不現實的。
好在曹志強最後公佈了收入。
按照曹志強的規劃,只要考核合格,成為正式的歌舞團成員後。
保證每人每月最低二十萬日元,並且五年後至少三十萬日元一個月,且還有演出分紅之後,大家這才徹底沒有後顧之憂。
坦白說,這個收入在1983年來講,是很高的收入了。
因為日本人的收入開始快速增高,其實是九十年代以後,然後就是工資長期不增長的瓶頸期。
但在八十年代,日本人的人均工資還沒有那麼離譜。
嚴格說,日本人的工資,八五年是個分界線。
八五年之前,大部分日本人的工資收入雖然每年都在漲,但總體收入不算離譜,增長也不算高。
但八五年之後,日本人的收入都開始猛漲,導致全日本都開始陷入消費狂歡的時代,一直到經濟泡沫破裂,才又進入漫長的瓶頸期。
也就是說,在1983年,別說三十萬日元一個月,哪怕是二十萬日元一個月,很多剛考上公務員的人都拿不到。
總之,好說歹說之後,曹志強總算讓這些姑娘們都知道了他的真實意圖。
至於之後能留下幾個,能不能真正把歌舞團做起來,這真不好說。
只能說,曹志強打算先試一試,看看效果。
反正他不差作品不差錢,缺的只是人。
與其去社會上公開招聘那些亂七八糟的藝人碰運氣,不如直接來這種藝術學院招藝術生。
起碼學校先替他篩選了一遍,能進入這所大學的,基本在專業水平上沒有差的。
當然,也就是這個時代,才能讓曹志強撿漏。
因為八十年代的日本,其實已經進入人才過剩的階段了。
打個類比的話,八十年代的日本,單純就人才儲備方面,類似於前世2008年左右的國內。
想想那個時候的國內,大學生畢業後,大概只有百分之三十的人才能立刻找到合適的工作,其他大部分人都很難在短期內找到合適的工作,導致不得不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其結果,就是當年大部分大學生畢業後,都無法做到專業對口的工作,很多都轉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