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模式呢,非常適合生活節奏快的人看,很快就會看完,很快就會達到情緒高峰,基本不會覺得浪費時間。

而曹志強讓人制作的三版MTV呢,solo版且不說,單純說正式版或者叫男版MTV以及女版MTV,等於一魚雙吃,看似討巧,卻又非常反轉,而且把男性群體跟女性群體一網打盡。

不管你是大男子主義也好,女權也罷,在男女這兩個版本的MTV中,總能找到戳中你淚點的東西。

另外,或許是因為《海嘯》這款產品的銷售太火爆,已經破了圈,不光是在樂壇爆火,甚至形成了一種社會現象。

很多專家跟學者,不管是收了錢的還是單純蹭熱度的,都開始要麼上電視做訪談,要麼在報紙上寫文章,都是以《海嘯》這首歌的MTV為例,開始講解日本現在的一些社會現象。

比如日本目前的生育率不足啊,少子化現象啊,小城市空心化啊,日本女性上班族多麼苦逼,男性上班族多麼無助,社會壓力多麼大啊巴拉巴拉一大堆。

就是說,本來只是一首歌以及幾個MTV,硬是因為迅速爆火而破圈,然後讓一批所謂的專家跟政治家上躥下跳,以這個爆火的作品為由,發表各種看法跟呼籲,愣是從一個單純的娛樂產品,引申到了日本的少子化現象。

也是,在1983年,日本的生育率已經很低了,已經下降到了1.2,進入了超低生育率的人口負增長漩渦。

與此同時,日本的老齡化也開始出現端倪,且基本很難扭轉。

這些問題,其實很多專家學者都能看到,只是日本此時的經濟還在上升期,所以一般老百姓並不在乎這些。

可因為《海嘯》這首歌的爆火,一些專家開始出來蹭熱度,大聲疾呼生育率問題了。

當然,這只是其中之一的引申,更多的引申,或者說更引起大眾共鳴的,其實是瘋狂的加班行為,以及越來越內卷的工作現狀。

在這個加班已經成為日常,不加班就是異類的社會,太多人成了上班機器,哪怕賺的錢越來越多,但人們卻普遍感覺越來越不快樂。

而《海嘯》這首歌,表面是說暗戀跟愛情,其實也在暗戳戳的抨擊加班問題跟內卷問題。

因為很多人會想,如果不是繁重的學業壓力跟工作壓力,或許男女主人公會更早的鼓起勇氣,向對方表白愛意,而不必蹉跎了那麼多年,一直等到一次邂逅才出現轉機。

要是沒有那次邂逅,可能很多人就這樣錯過一生所愛了。

不管怎麼樣吧,社會各階層的解讀,進一步推高了《海嘯》這首歌的熱度,導致很多原本並不太關注流行音樂的人,也開始跟著關注一下,並試著買一盤磁帶聽聽了。

就這樣,當一週期滿後,相關部門一算銷量,立刻樂開了花。

因為他們發現,只是首周銷量,《海嘯》這首歌的所有產品,包括唱片跟錄影帶等產品,竟然賣出了驚人的130.35萬張!

這可是首周銷量,不是一個月,也不是一年!

之前很多歌手的單曲,兩三年也賣不了這麼多。

可以這麼說,曹志強自己重新整理了自己的首周銷量成績,再次重新整理了歷史。

順帶的,《海嘯》這首歌一舉衝上了公信榜周榜排行榜第一的成績,而周榜第二的歌曲同樣是曹志強的歌曲,就是那首依舊很火,且隨著《海嘯》爆火又小火了一把的《君がいるだけで》!

當然,有些專家也評論說,《海嘯》的這種爆火是一種不正常現象,並非是單純因為歌曲本身或者MTV本身,也有一些巧合因素以及社會現象助推。

否則的話,在一九八三年,你是不可能有一首歌能在首周銷量過百萬的。

1982年的邁克爾·傑克遜的專輯《tler》,在日本開始銷售的時候,首周銷量也是登頂的,但也沒過三十萬張,只是1982年當年銷售破62.5萬張而已。

當然了,別看62.5萬張沒破百萬,但這個成績依舊非常妖孽。

因為邁克爾傑克遜發行《tler》這張專輯的時候,是1982年的11月30日。

也就是說,這張專輯發售的時候已經是年底了,距離第二年只有一個月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