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原稿留給那位年輕的編輯渡邊雄野之後,曹志強直接打道回府,繼續悶聲搞創作,抄襲,不,原創他的下一本鉅著《雪國》。

不過剛回到新租的房子,剛衝完一杯手衝咖啡,還沒喝兩口,就接到了一通安平打來的電話。

電話中,安平讓他趕緊回去一次,因為他這裡有人登門拜訪,說是什麼TAIYO YUDEN公司的一個營業二部的課長,前來商討去中國合作的事情。

一開始,曹志強還沒聽明白,可當安平再次把那個公司的名字複述一遍,並且說對方有兩條磁帶生產線想要轉讓,問我們有沒有興趣購買之後,就恍然大悟了。

TAIYO YUDEN,這不就是太陽誘電嘛,也算是個不出名的小眾公司了。

本來曹志強也不知道這家公司,但前世曹志強的的父親是個音樂發燒友,很喜歡卡帶,收集了不少卡帶磁帶,其中就有一款名為“That's”的磁帶,因為名字比較特殊,而且前世老爸很寶貝這款磁帶,所以曹志強對生產這個磁帶的公司稍微瞭解了下。

That's磁帶,是一款非常小眾但精緻的磁帶,後來基本都是生產金屬磁帶,音色表現非常好,不比索尼之類的名牌磁帶差。

而生產That's磁帶的廠家,就是日本一個規模比較小的公司,太陽誘電。

根據曹志強的瞭解,太陽誘電原先是搞陶瓷電容器的,後來隨著業務的擴張,到了七十年代才開始生產卡式磁帶,但這只是他們的一個副業,並不是主業。

相對來說,這家公司更加靈活,而且早就走出國門,跟中國有了一定的聯絡。

不過,並不是大陸,而是寶島省。

沒錯,曹志強如果沒記錯的話,這家公司早在1967年,就在寶島設立了分公司,依舊是生產電容為主。

總起來說,這家公司在磁帶業務上並不突出,跟索尼、TDK、萬勝、富士等主流磁帶公司相比,屬於非常的弱勢。

但再弱勢,也是日本的公司,能擁有日本的成熟技術跟生產線,遠不是目前的國內能比的。

國內目前的國產磁帶生產廠家不但數量少,而且磁帶都是普通磁帶中非常劣質的那種,音色、失真等方面,跟進口磁帶完全沒法比。

比如紅光出版社目前最大的合作伙伴,京城的那家天壇牌磁帶廠,其實就是當年引進了米國的技術跟生產線,才能大批次生產國產磁帶的,要不然,也沒這技術。

其他的合作伙伴,比如濟南的百花牌磁帶廠,同樣都是當初進口的生產線,但都是國外淘汰的技術,是普通磁帶中最劣等的氧化鐵磁帶,圖的就是個便宜。

但實際上,至少在日本,第二代二氧化鉻磁帶早在七十年代就成熟了,價效比相對比較高的含鈷氧化鐵磁帶也已經研發出好多年,甚至在1978年的時候,米國3M公司也早就研發出了成熟的金屬磁帶。

也就是說,國內的磁帶廠家,有一家算一家,至少目前來說,全都是落後國外的。

可就算那種落後磁帶,國內也是供不應求,至少在十年內,這種供不應求的局面不會改變。

反倒是日本,此時的工業已經普通產能過剩,比如磁帶產能吧,早就過剩了。

正因為這樣,所以日本的企業都急著走出去,而大陸市場無疑就是一個最大的蛋糕。

只不過呢,目前國內太窮了,連政府都急缺外匯,更不用說地方的普通工廠了。

日本的磁帶生產廠家都是賺錢的,沒錢他們可會跟你合作。

當然,除了錢外,還有一種方式,就是搞合資,但國內目前缺乏相應的法規制度,所以很多日本廠家對此猶猶豫豫。

或者說,在找不到靠譜的國內大佬合作之前,那些日本大廠是不敢輕易下水的,怕被坑。

曹志強記得,好像前世的歷史上,是一直到八四年後,確切的說是八六年左右,國內才大量引進日本的磁帶生產線,用來料加工的方式,生產更高質量的磁帶。

也就是從那之後,國內各種磁帶品牌眼花繚亂,什麼雲雀、新尼、天琴、鑽石、飛飛、玫瑰、鐵鷹等等等等的磁帶品牌都出來了,但本質上都是利用引進的二手模具跟原材料,搞來料加工的貨,更類似小作坊,並不是真正的大生產線。

比如前世後來出名的TCL,前身就是做這種來料加工的磁帶小作坊,後來慢慢因緣際會,做大做強,才慢慢做成巨無霸的。

TCL只是極少數成功的個例,當初跟TCL一樣搞來料加工的,九成都死了。

當然,現在還沒有TCL,只有一個合資公司TTK家庭電器公司,主要就是生產錄音磁帶。

這家TTK公司原本就很牛逼,是國內最早的十三家合資公司之一。

北方這邊不多見,但在南方,TTK公司生產的TTK錄音磁帶很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