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 只要給的足夠多,就沒有挖不動的人!(第2/3頁)
章節報錯
曹志強之前去北影廠,看到導演辦公室裡好多人在聚堆打撲克,裡面搞的烏煙瘴氣的,這才是常態。
因為真正大導演,是不去北影廠的導演辦公室的,人家都是單獨有自己的辦公室,甚至可以居家辦公。
北影廠此時也屬於事業單位,每年下撥的資金就那麼點,被頭部那些人分去了,下面的人也分不到多少了。
加上1983年本就是國家困難時期,政府缺錢缺的眼都紅了,像北影廠這種單位,自然是第一個被砍資金的物件。
其直接表現,就是砍了基層員工的各種津貼跟獎金,只發一個基本工資。
北影廠員工的基本工資一向比較低,比普通工人還低,所以這收入一降低,日子可想而知。
相比北影廠,北電附屬的青年電影廠,日子就更難過了。
青年電影廠,前身是北平電影學院實驗電影製片廠,聽名字就知道,原本只是北電的一個附屬小製片廠,是為了給學生做實驗跟練手用的。
後來隨著時代發展,實驗電影廠改叫青年電影廠,也可以獨立製作故事片了,但由於東家是北電,而北電是一所學校,本身的經濟實力就有限,所以青年電影廠人才雖多,想法雖好,可受限於經濟實力,每年也拍不了多少故事片,更多還是以拍紀錄片跟科教片為主。
其結果就是,青年電影廠的工作人員,收入普遍都特別低,比北影的人還低。
比如這次響應徐慶冬的號召,過來金陵這邊拍片的人,除了演員部分,其他像道具組之類的,八成都是青年電影廠的人。
他們為何肯來呢,還不就是想要過來賺外快。
如果換了北影的主力,那恐怕人家就不來了,這不全是錢的事兒。
可青年電影廠不一樣,這個廠是北電的附屬單位,本來就跟北電掛鉤。
北電放假,青年電影廠也會跟著放假。
甚至是,青年電影廠的很多工作人員,編制還在北電,是北電的工作人員。
這就類似現在很多地方上的廣播局跟廣播電視臺的關係。
這時期,很多地方的廣播電視臺,其實就是廣播局的下屬單位,很多電視臺人員的編制,其實就在廣播局裡,身兼兩職一樣。
北電跟青年電影廠,就類似廣播局跟廣播臺的關係。
同樣道理,紅光機械廠跟紅光電影廠,也是類似的關係,只是單位性質不一樣,屬於企業。
換言之,如果要說跳槽,那北影廠的人或許興趣不大,但如果是青年電影廠的人,那至少那些年輕人的話,興趣很大。
看到下面的人又開始哄哄討論,曹志強呵呵一笑,拍了拍話筒:“諸位,靜一靜,靜一靜!”
等大家逐步安靜下來後,曹志強才笑著道:“這樣吧,大家都是京城人,我們紅光電影廠也在京城有正規的場地跟辦公地點。
如果你們真的有興趣來我們紅光電影廠,那也不要著急,可以等回了京城之後,再來我們電影廠詳細的諮詢諮詢,考慮考慮再說。
對了,我們紅光電影廠跟紅光出版社,目前是在一個地方辦公,紅光出版社也是我個人承包經營的,所以大家儘管放心。
至於現在麼,就不要多想了,大家放開肚皮,好吃好喝好熱鬧!
好了,我話講完,大家開席!”
說到這,曹志強微微一招手,然後請來的服務員就開始走過來給大家上菜。
看見上菜開席了,大家才開始忙著吃吃喝喝。
當然了,討論還是繼續,只是從原先的幹討論,變成了現在的邊吃邊喝邊討論。
畢竟曹志強剛才說的那番話,雖然對崔心琴這樣的北電老師來說吸引力不大,但對大多數像劉默這樣的年輕人來說,吸引力還是不小的。
其實這本就是曹志強的目的,因為他的電影廠現在就是個空架子,如今是藉著暑假的便利,才從北電挖來這麼多人,可如果北電正式上課後,再想這麼輕鬆的借調人員可就難了。
所以,曹志強必須挖一批人過來,至少先把一個基本的攝製組架子搭起來才行。
要不然,回回都借人,這不是長久之計。
等曹志強回了自己那桌,同桌的徐慶冬立刻對曹志強豎起大拇指:“有你的啊,居然愣是把一個殺青宴,變成了一個招聘會?”
曹志強呵呵一笑:“哪裡哪裡,也是話趕話,趕到這了。”
略微一頓,曹志強反問徐慶冬:“倒是老徐你,到底考慮的怎麼樣了,要不要來我這裡當副廠長啊?
我可跟你說,也就趁現在,要是過了這個村,你猶豫猶豫再猶豫,等以後這邊來了更厲害的導演,說不定這副廠長的職位啊,就沒你的份兒了。”
“嘿!”徐慶冬呵呵一笑,端起一杯酒抿了一口,“你可真夠急的,當著這麼多人呢,就明著挖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