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不管承認與否,曹志強現在已經跟紅光機械廠深度繫結了。

紅光出版社也好,華夏音像公司也罷,從根本上說,都是依託紅光機械廠的。

一旦紅光機械廠沒了,紅光出版社也好,華夏音像公司也罷,都成了無根之萍,要重新被某些不知道哪來的單位跟個人去瓜分,而這,是曹志強絕對不能容忍的。

也就是明白了這一點,所以此時的曹志強,對於改造紅光機械廠的事情呢,比李廠長還上心。

可以這麼說,哪怕李廠長反悔了,不讓曹志強當廠長,曹志強也要保住紅光機械廠。

畢竟保住紅光機械廠,就是保住紅光出版社跟華夏音像公司,就是保住了曹志強的基本盤。

紅光出版社是紅光機械廠的全資下屬單位,只是被以優惠的條件承包給曹志強而已。

一旦紅光出版社沒了,那個承包合同自然就作廢了,曹志強大機率不可能繼續在出版社裡一言九鼎,自然也不可能再在出版社裡搞那種對他本人特別優惠的分成稿費了。

曹志強現在的財富怎麼來的?大部分都是靠分成稿費來的。

一旦不能分成稿費了,那曹志強等於少了一個巨大的財源。

同樣道理,華夏音像公司呢,是一個國企性質的合資公司,紅光機械廠佔百分之五十一的股份,曹志強只有百分之四十九的股份。

只要紅光機械廠還是李廠長說了算,李廠長還各種照顧曹志強,那華夏音像公司就等於是曹志強個人的。

可一旦紅光機械廠沒了,那屬於紅光機械廠的股份,估計就要被其他單位接收,到時候還會不會繼續讓曹志強當一把手,那就不好說了。

所以啊,哪怕為了出版社跟音像公司這兩個下金蛋的鵝,曹志強也不能放棄紅光機械廠。

就好比現在,哪怕按照原先的承包合同,曹志強承包的紅光出版社,沒有義務給機械廠上繳大批定額之外的收入,但為了補貼機械廠廣大職工的工資,紅光出版社還是以借款的形式,從出版社的公賬裡,撥出一部分資金給機械廠,用來給機械廠的工人補貼工資。 …

畢竟從六月份開始,政府只給機械廠一半的財政補貼,這部分補貼主要是針對工人工資的,如果沒有出版社的補貼,補齊那另一半,那機械廠的大部分職工都會不滿。

好在補貼工人工資的部分不算多,這個月才二十多萬,對於現在動輒進賬上百萬的紅光出版社來說,只是毛毛雨。

之所以只有這麼少的補貼,這主要也是因為曹志強的所謂補貼,只是給工人補上缺失的薪水。

至於工廠生產的其他生產資料,比如生產所需的電費、水費、原材料等費用,其實不用曹志強出錢,那都是賒賬的。

因為現在的機械廠等單位,依舊還是計劃經濟,所有的生產都是按照計劃來。

所以像水電費,還有工人服裝、伙食費以及鋼錠等生產資料,都是可以不給錢,向上面打申請,憑條要,然後上面統一調撥的。

等機械廠完成了生產計劃,上面自然也會根據你完成的情況,來決定是不是給你獎勵。

換言之,整個生產過程中,像紅光機械廠這種國企,本身是很難截留多少利瀾的,他們只是整個生產環節的一部分,只需要按計劃生產,其他像調撥原材料、調撥水電,還有之後的產品銷售,都不需要他們操心。

反倒是三產,裡面有很多截留利瀾的操作,這也是為何很多小工廠也五臟俱全的原因,實在是辦三產好處太多了。

但都辦三產,時間一長,就會形成巨大的財政包袱,而國企的性質,決定了政府不能不管職工,所以一旦這個工廠的利瀾不足,政府為了養活職工,只能不斷拿財政補貼工廠,逐步形成惡性迴圈。

實際上在八十年代初,國內已經有很多工廠陷入這種入不敷出的窘境,導致這些國企工廠所在的政府,都都為了這些工廠而掏空了當地財政。

也正因為這些原因,後來才不得不進行一系列改革,比如雙軌制就是其中之一。

實行雙軌制後,企業不再只是提線木偶,只能按計劃生產,而是做夠計劃的,還可以在計劃外,額外生產一部分產品,然後自主拿到市場上,以市場價銷售,賺取必要的利瀾。

這種拿到市場上銷售的部分,是工廠自己說了算的,但也需要有工廠批條才行。

也正因為這樣,倒騰批條,成了八十年代中期一個非常賺錢的行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