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三。

早朝時,連綿不絕的車隊已在晨輝照耀下,運送貢品進城。

朱四在奉天殿會見大臣時,滿臉興奮,跟大臣們吹噓朱浩的豐功偉績。

“……你們都看到了吧?總說朱浩派兵馬去南方剿滅海盜和倭寇,乃不智之舉,現在你們該知道他的良苦用心了吧?很多海外的東西,都是大明沒有的,尤其涉及到糧食作物,可以極大地提高大明糧食產量……”

朱四自幼便經過朱浩洗腦,對於海外的風土人情非常向往,曾經也是個心胸廣闊的少年。

奈何當上皇帝后,他的心態逐漸趨於保守,很多時候不自覺便把內心的陰暗面放大,也是他性格中自帶的自卑和自危所造成。

大臣們光聽朱四在那兒顯擺,沒人把他的話當回事,就在於他們不覺得蠻荒之地能帶回什麼有價值的東西。

……

……

朝議結束。

朱四在乾清宮單獨召見六部尚書和閣老、翰林學士,之前當著文武百官的面狂吹一頓還不夠,還要再當著這些頂級文臣的面,再給朱浩背書。

劉春請旨:“陛下,既然如今東南海防已基本穩固,何不將朱學士早些召回京師,留翰林院敘用?”

最希望朱浩回來,或者說最為朱浩仕途著想的人正是劉春。

可惜他的話並沒有得到太多認同。

更多的人是想讓朱浩哪兒涼快哪兒待著去,若朱浩回來,朝廷的權力格局必將會打破。

朱四道:“敬道滯留南方,準備再出海一次,朕已同意讓他前往,你們不必再勸。至於後續,等他出海歸來,朕自會八百里加急調他回京,至於到時候是進翰林院,還是出掌六部,再或者是放到西北任用……再說吧。”

皇帝的意思,他不但有將朱浩調回來的打算,甚至有多手準備。

這其中大概只有調去西北任用這一條,是大臣們比較願意接受的。

但最好還是留在南方。

楊一清出列問道:“陛下,臣想問問,那些貢品究竟從何而來?琉球?抑或是倭國?還是南洋?”

朱四笑道:“難道海外之地,只有這幾個地方嗎?你們沒有聽說過蓬來仙境?”

這種說辭讓在場大臣聽了直想打人。

還蓬來仙境呢,直接說當神仙不更好?

大白天做夢呢?

“諸位卿家,朕想讓你們知道,敬道有能力匡扶社稷,不要對他有何偏見,至於幾時調他回來,朕自會再酌情考量。也請你們不要有何與他爭鬥的想法,他這人視功名利祿如糞土,所想不過是為了維護大明江山永存,實乃人臣表率。”

朱四大概明白,朱浩的歸來會讓朝臣產生緊張感,以為錢寧、江彬那樣的權臣會捲土重來,於是拼命給這群人打預防針。

……

……

內廷會議進行了許久,可是除了談及朱浩這次出海功勳,一點有營養的事都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