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冕為首輔時,朱四的懼怕少了,卻想著怎麼為大禮議爭取。

到現在……

朱四安然坐在皇帝的寶座上,自己早早地幫他解決了麻煩,這小子沒了對手,一下子鬆懈下來,便進入到懶政惰政甚至不上朝的狀態,成天琢磨逸樂以及長生之事,如此一來,他這個穿越者給歷史起到的就不再是正向的效果,而是反作用。

但現在還需要朱四這個皇帝穩定大局。

“東南海防,目前來看並未出現大的變故,那些遠洋的海船都擁有蒸汽輪機,速度有保障,估摸會在兩個月內返回大明沿海,收穫想來會非常豐厚。”朱浩道。

張左苦著臉:“可陛下擔心的是,那些將士的家卷,還有朝中大臣的非議。”

朱浩笑道:“有什麼事,往我身上推便可以,就說這是我主張的,我願意一力承擔後果!”

“這……”

張左顯得很為難,他算是聽出來了,朱浩故意把責任往自己身上攬。

正好朱浩不想給皇帝幹活,之前一直記掛西山、永平府和天津等處的製造業,如果因此而擔責,皇帝把朱浩發配出去,那豈不是如朱浩所願?

朱浩問:“陛下明日會上朝嗎?”

“不會。”

張左心說,還是你瞭解你那位好朋友。

朱浩點點頭:“那我明日上朝吧,誰有什麼怒火,儘管往我身上發,陛下其實沒必要輟朝不出。”

“朱先生,這可是……捅破天的大事,您實在不適合出面。”

這反倒愈發堅定了朱浩擔責的想法,他笑著說道:“身為翰林學士,去朝堂接受一下他人的非議,也是新奇的體驗。不然如何能體現出為陛下分憂呢?”

“那咱家……這就回去通稟!”

張左雖然覺得朱浩的主動擔責會有一些麻煩,但他還是趕緊回宮去通知朱四。

如此或許就能讓朱四回心轉意,來日參加朝議呢?

……

……

朱浩升任翰林學士後,第一次參加大明的朝會。

當天朱浩來得很早,剛到端門的文官直房,就成為眾失之的,沒人過來跟他打招呼,甚至連正面說他的都沒有,但一個個瞄過去的眼神中都帶著一些殺氣。

隨著三通鼓響,文官由左掖門進入,武官由右掖門進入,先在金水橋之南根據品級排列好次序。鳴鞭之後,百官依次過橋,到達奉天門丹墀,文官為左班、武官為右班,在御道兩策相向立侯,朱浩在左班第十一人的位置,僅次於六部尚書。

臺階左右是鐘鼓司的樂隊,殿陛門?間列“大漢將軍”,穿著全服鎧甲,御道左右及文武官員身後則各有校尉握刀站立。

這時張左匆匆從御門後走了出來,到了上廊內正中御座前,大聲說道:“諸位臣僚,陛下今日偶感風寒……”

聽到這裡,很多人覺得,皇帝當天應該是又找藉口不上朝了。

但隨即張左話鋒一轉:“已請過太醫前去問診,說是陛下近來水土不服,且病情有加重的跡象,不過陛下說了,等他服用過藥膳後就會前來。諸位臣僚若有何事,可自行探討。”

皇帝生病了,還要帶病上朝?

這事聽起來怎麼這麼不靠譜呢?

越聽越覺得,皇帝是在拿群臣逗悶,但又覺得,既然皇帝裝病,那幹嘛還玩這種曲折迂迴的遊戲?只因為朱浩當天上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