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五十六章 忙人(第1/2頁)
章節報錯
五月底,朱浩率領艦隊抵達南京。
進南京城後,他很低調,蘇熙貴那邊已給他安排好了住處,無須住進南京工部尚書的公廨,甚至沒去南京工部完成職務上的交接。
關德召當晚就來私邸拜見,同時給他帶來最新訊息:“……年初第一批海船派出去,到現在都沒訊息傳回。這邊的船廠已經停工……朝廷遲遲沒有調撥銀兩過來,已很難維持下去……”
對於大明水軍遠征,關德召沒有隨船隊前往,但關敬和陸炳都去了,舟山群島打完第一場海戰就出發。
關德召並不是統帥型人才,他留守南京,主要是幫朱浩盯著這邊的“生意”,朱浩為了手下產業可持續發展,南京的織布、印染、琉璃工坊和馬鞍山之地的鋼鐵廠一直開著,雖然盈利不見得多高,但每年的收入都很固定,給江南百姓帶來了經濟實惠的東西。
先前過來管理這邊生意的人,正是歐陽家族的當家人,名義上是朱浩小妾的歐陽菲。
隨後關德召把這幾個月江南地區生意的總賬冊,尤其是花銷部分,呈遞給朱浩。
朱浩沒著急看,派人去把蘇熙貴叫來。
……
……
如今蘇熙貴的老巢並不在南京,他是揚州人,跟姐夫黃瓚是同鄉。
“小當家,這邊的生意我都視察過了,一切安好,南京六部對於我們經營的工坊沒有橫加干涉,守備衙門也都打點好了。成國公過世後,如今南京守備由魏國公一脈把持……”
南京官場跟頭幾年變化不大,其權力格局一目瞭然,京城遷來的官員像是過江的強龍,地頭蛇則是南京兵部尚書、守備勳臣和守備中官三方,南戶部雖然有徵稅的許可權,但多數時候只是油水豐厚而沒有干涉朝局的許可權。
“有一人,說想拜見您。”蘇熙貴道。
朱浩皺眉:“誰?”
蘇熙貴呈遞過來一份拜帖,居然是南京翰林院侍讀,掌南京翰林院事的嚴嵩,而蘇熙貴對嚴嵩似乎很看重。
“黃公在南京為部堂時,與嚴翰林多有來往,而他不知是從何處聽說小當家要來南京的訊息,特地託了關係,將拜帖送到鄙人這兒,鄙人跟他……算是有一面之緣,高攀不起……”
蘇熙貴嘴上說高攀不起嚴嵩,但論實際地位,卻是嚴嵩高攀蘇熙貴。
不是權力上的攀附,更多是想借助蘇熙貴強大的人脈,畢竟嚴嵩只是傳統意義上的南京官場官員,如果不是後來他入京時受朱厚?欣賞並留下,那他一輩子可能就在南京打轉,很難觸碰到權力高層。
蘇熙貴這邊情況就不一樣了,蘇熙貴不但有朱浩這個大靠山,其姐夫黃瓚更是如今的戶部尚書,隨時會接任吏部尚書,掌握著天下官員的官帽子。站在本地官員的角度,黃瓚屬於“山旮旯裡走出的金鳳凰”,其在南京官場的人脈遠比京城深厚。
宰相門前七品官,蘇熙貴並不是個門子,他還是徽商中有名的白手套,嚴嵩想見蘇熙貴,恐怕要遞拜帖候見。
朱浩皺了皺眉,道:“我不想跟這個人有過多來往。”
朱浩不打算強行收拾嚴嵩這個歷史留名的大奸臣,如同他之前曾強行做過的一些事,好像結果都不是太好,還不如順其自然。再說現在他也不想搞什麼派系鬥爭,他的目標已著眼於海外。
蘇熙貴道:“這位嚴翰林乃前首輔楊閣老門人,說是門人其實不過是曾有一些書信往來,雖然得到過楊閣老拔擢,但其實不過是官場上跨了一小步,由南翰林院編修升為侍讀,按理其在翰林院十六載,怎麼都該得到提拔。
“但正是因為跟楊閣老不清不楚的關係,陛下親政後他地位尷尬,許多人避而遠之,甚至有謠言說他掌南翰林院院事的職務會被拿下,勒令其致仕。為此他想巴結一下小當家,消除當前的不利影響,或更進一步調去京師。”
朱浩笑了笑,蘇熙貴說話倒是很直接,沒有遮遮掩掩。
“蘇東主,你一向無利不起早,難道說這個嚴嵩能給你什麼好處,讓你這般為他說話?”朱浩饒有興趣地問道。
蘇熙貴慚愧一笑,道:“他能給什麼?只是覺得這個人做事矜矜業業,待人接物都不錯,官聲頗佳,前途或不可限量,非一般儒官可比。”
蘇熙貴看人還挺準。
他欣賞嚴嵩,是因為嚴嵩身上有一種莫名的親和力,說白了就是巴結人的水平相當高。
而且很閤眼緣,與之接觸有一種如沐春風,且懂得知恩圖報的感覺,再加上此人從未有過顯赫地位,朝中的關係最多有個楊廷和,而現在楊廷和還成為皇帝的眼中釘肉中刺,等於說嚴嵩在朝中沒有過硬的背景。
做事懂得分寸還有能力,這種人其實很討喜。
蘇熙貴覺得,庶吉士出身的嚴嵩能一直記得他,委身巴結,甚至願意給他一些官場上的便利,那他就應該投桃報李幫其引介一下。
朱浩心想,如果你知道此人未來迎合媚上,在朝權勢隻手遮天,對待政敵殘忍無情,你大概就不會覺得他是好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