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要走還是要留?(第2/3頁)
章節報錯
……
……
朱浩寫了一封「推薦信」,讓桂萼當翰林學士。
朱浩可以理解為,皇帝想讓桂萼從張璁的跟屁蟲變成一個相對中立的存在,至少不要在張璁和朱浩之間選邊站。
朱四已經開始具備一些帝王的韜略,他此舉不過是為平衡朱浩跟張璁間的關係。
如果張璁自身就是翰林學士,還附帶個桂萼,加上朱浩不管事,那張璁跟朱浩之間的平衡就會被打破,皇帝會
對使用張璁不放心,誰知道這老小子下次會不會借翰林院的差事做什麼文章?
上次是洩露皇帝出巡,若為上位再整出什麼么蛾子來,皇帝絕對不會放過他。
有了朱浩的條子,第二天朝會上皇帝順理成章地以翰林院掌院朱浩支援為由,同意以桂萼為翰林學士,本來還有人提出反對意見,但劉春因為朱浩對桂萼的支援,改而出面贊同此事。
劉春本意是息事寧人。
既然朱浩認為讓桂萼上位,那就沒必要再爭了,反正爭來爭去,皇帝用的一定是議禮派中人。
不是桂萼,那就是方獻夫或霍韜,連用到相對中立的張邦奇都不現實。
結果就是桂萼回京第一天,直接到翰林院走馬上任翰林學士。
……
……
朱浩人在道觀,訊息閉塞,他沒有跟以往那樣時刻關注朝堂的情況。
朱四派人調查了一下,發現朱浩真就成了個閒雲野鶴之人,專心在那兒研究道法,只是晚上的時候不時繪製一些圖紙,這種習慣貫穿了朱浩在興王府成長的生涯,所以朱四就算知道朱浩在畫什麼東西,也不會覺得有多奇怪。
反正在朱四眼中,朱浩從小就喜歡搞研究。
與此同時,東南海防陸續有訊息傳來,說是江浙地面上,朱浩派出的船隊,配合靖海兵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江浙沿海的盜寇給剿滅,只有極少數盜寇沿著海岸往南、東兩個方向逃竄。
往東去的,大概是往倭國方向逃。
往南的,大概是要伺機再起。
陸完因在剿滅盜寇的戰事上立下功勞,其名字在地方上奏中被一再提及。
經過朝議,陸完以「巡撫浙、閩、粵三地沿海衛所」之身,兼右僉都御史,重新回到朝堂大臣的視野中來,意思就是……陸完以戴罪之身完成將功折罪。
就算陸完距離官復原職還差得很遠,但至少陸家已不用再低頭見人了。
如此一來,朝中不少大臣憂心忡忡。
陸完畢竟以前當過吏部尚書、兵部尚書等職,朝野聲望不低,而陸完跟王瓊的關係相當不錯,陸完先打了第一槍,王瓊人在西北目前也被重新啟用,只是暫時沒立下什麼功勞。
如果陸完和王瓊回朝……就連楊一清都要擔心二人在朝中的影響力。
尤其是邊軍,那才是大明軍權的核心所在,隨著彭澤勢力日趨消弭,王瓊和陸完培植出來的一些舊部,憑藉著卓越的能力,已嶄露頭角。
而也在就此時。
有關三邊總督人選,重新提到了桌桉上。
這次幾乎沒有任何懸念,先前的宣大總督臧鳳,以右都御史、兵部左侍郎的身份,前往三邊總督軍務。
因為臧鳳從一開始就是皇帝培植出來的親信,這次被啟用,沒人有意見,也在於臧鳳於大禮議等事上沒有冒頭,就算臧鳳素來跟楊廷和、彭澤不和,但彭澤在西北培植的勢力已被公認為能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