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翰林學士朱浩從上任尹始就未在翰林院出現過,而前任兩個翰林學士張璁和賈詠,一被調外地,一被調內閣,現在翰林院一時間沒了翰林學士坐班。

就連修書之事,一時間都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

沒辦法,李廷相、顧鼎臣等人聯名上奏,請求皇帝佈置翰林院內事務,尤其是確立誰來掌院。

不一定非要翰林學士掌院,侍讀學士和侍講學士也不是不可以,總不能像現在這樣把翰林院掌院的位置空在那兒,難道真不把翰林院的人當臣子嗎?

朱四在得到反饋後,並沒有催朱浩,而是在次日朝會上丟擲議題,選拔新的翰林學士人選。

“……朕先前就提過,現在不過是舊事重提,如果沒什麼意見的話,還是讓桂萼來當吧。”

朱四態度堅決,上來不跟人商議,直接把桂萼提拔起來當翰林學士。

這引起翰林體系出身的官員極大不滿,不過他們還沒來得及出列反對,禮部尚書席書倒是先走了出來,恭敬地道:“陛下,翰林學士關係到朝廷體統,應當以經驗豐富的老臣前去執領,臣舉薦吏部尚書楊一清。”

“啊?”

此言一出,在場的人皆震驚莫名。

楊一清入閣的傳聞由來已久,在其還沒回京城前,就有人提過,這次楊一清回朝十有八九會入閣,只是後來才確定接任吏部尚書,還幾乎強行把喬宇給致仕了。

現在楊一清不入閣,卻被人舉薦進翰林院當翰林學士……

有心人自然會想,這不失為一個妙計。

楊一清入閣,也不過是翰林院第五人,排在費宏、劉春、石珤和賈詠後邊,那入閣有何意義?

反倒是調任翰林學士的話,既可以制衡朱浩,又可以執領翰林院,而且楊一清還是“議禮派”成員,雖然只是個半吊子,但等於說楊一清可以把翰林院的差事一肩挑。

而且但凡內閣四人中有人要退下,基本上就是楊一清頂上去。

相對於入閣後靠後的位次,其實留在翰林院比入閣更好。

朱四琢磨了一下,問道:“諸位卿家,爾等有意見嗎?”

顯然席書這提議,把朱四給說動了。

朱四琢磨了一下,楊一清老是給他找麻煩,又頻頻向朱浩發難,讓其繼續留在吏部尚書的位子上可不行。

雖然此人進翰林院也可能會給朱浩造成困擾,但至少暫時耳根清淨了。

楊一清就算再針對朱浩,但只要朱浩不去翰林院,他能把朱浩怎麼著?

把楊一清調去翰林院當翰林學士,皇帝也不問楊一清自己怎麼想,只籠統問在場的官員有什麼意見,沒得到任何回應。

想想也能夠理解,無論是內閣四人,還是翰林院體系列席朝會的官員,再或是六部五寺之人,他們都一個想法……楊一清去翰林院挺好。

楊一清雖是四朝元老,能力突出,但最大的問題是,他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文臣領袖,文臣領袖應該是李東陽、楊廷和、蔣冕這套體系傳承下來,接班人應該是石珤和賈詠,怎麼都輪不到楊一清。

你楊一清可是“議禮派”中人,曾公開發表過支援張璁的言論,讓我們怎麼信服你?

你去翰林院當你的議禮翰林學士,比什麼都強。

“若諸位卿家沒什麼意見,那楊卿家就先以吏部尚書兼任翰林學士,負責議禮之事,等旁的事都安排好後,再對其官職做最後定奪!就這樣吧。”

朱四等於是當朝做出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