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四跟大臣置氣了。

這點是張璁沒預料到的,當他在翰林院中聽說皇帝發詔書說已去了西山後,他心中的驚駭跟那些聞聽此訊息的文臣一樣,都覺得皇帝是在胡鬧。

當然文臣認為的胡鬧是皇帝私自離宮,好像前任朱厚照那樣不負責任。

而張璁所認為的則是皇帝居然任性到訊息洩露後,會直接發詔書公之於眾。

霍韜在聽說此事後,趕緊到張璁的公事房找到他,表達了擔憂:“據說陛下非常氣惱,對張公公等人大發雷霆,若是陛下派人徹查此事,只怕……”

“除了你我,還有誰知曉?”張璁問詢。

本來張璁的目的是讓君臣對立,他趁機出來當軍師,為皇帝出謀劃策,現在君臣間果然產生嫌隙,但皇帝卻滯留西山不歸,性質一下子變了。

隨著君臣間矛盾擴大,一旦再鬧出什麼死諫的事件,局面絕對不是他張璁能收拾的。

所以現在張璁的應對策略,就是把事按住,不管怎麼樣,不能讓人查出來是他洩的密。

霍韜道:“此事乃有人往外放出的風聲,沒人知曉你我牽扯其中。”

“誰放的風聲?”

張璁很奇怪。

我跟你一起策劃的事情,交給你來辦,怎麼你卻說我們牽扯不到其中?那是藉助誰的手傳播出去,又憑藉誰的威信,讓大臣們採信呢?難道僅僅是告訴大臣,來日朝堂上皇帝不會出現,去西山了,結果早朝取消,那些大臣就相信了謠言?

必然有足夠的說服力,才能讓大臣深信不疑。

霍韜搖頭:“其實此事……以我估計,很可能跟黃部堂有關……”

“是他?”

張璁皺眉。

從一開始,他就忽略了這件事牽連擴大的問題,他只想朱浩不在京城的時候朝中出問題,他站出來力挽狂瀾,卻沒想過會不會有人算計他,因為決定是他做出來的,總不能有人能料他的想法於先,提前洞悉他的計劃吧?

可現在他卻覺得,自己很有可能才是被利用的那個,而不是他利用君臣矛盾做文章。

自以為是棋手,誰料突然就變成了棋盤上的棋子。

張璁這點覺悟還是有的,連忙道:“那就找人對外傳揚,說是這件事或跟黃部堂洩密有關。”

“真要鬧大嗎?”

霍韜的意思是,現在事情已經變得不好收場了,還要繼續鬧下去,把黃瓚捅出來,先不說皇帝信不信,就說這件事對你有何好處?

你真覺得,只要朱浩不在,皇帝有事一定會徵詢你的意見?

張璁心中其實已經很忐忑了,但他卻要在霍韜面前展現出信心十足的模樣:“你還沒看明白嗎?其實當下結果向好,陛下或許很快就會傳召我去西山,商討對策,這不正是我們需要的局面?”

霍韜本想問,有沒有作繭自縛的可能?

但他還是忍住了。

無論張璁現在有何想法,他都沒有退縮的餘地,因為他已經上了張璁的賊船,如果他現在跳船,張璁就會往水裡丟石頭砸死他,因為沒人能夠容忍背叛。

……

……

西山別墅,皇帝臨時行在。

朱四讓人回京城釋出他在西山的訊息後,生氣了不到一個時辰,又安心當起他的閒散帝王,在別墅附近的園林遊逛起來。

這次他不敢走遠,因為他怕自己來西山的事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來幾個刺客或許無傷大雅,可要是把韃靼人招惹來,或是出現叛軍……那可就大大不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