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五章 一起見證(第2/2頁)
章節報錯
朱浩語氣悠閒。
蘇熙貴笑道:「就算大明朝堂正在上演一出大戲,結果未知,但迷惘的只會是鄙人……這出戏本是您一手編排,走向也完全按照您規劃的方向走,細節上雖有偏差,想來結局也在你控制下,一切就要看戲子臨場如何表現了。」
朱浩指了指蘇熙貴:「蘇東主,你這麼說可就不對了哦。你好像是在說,我大明君臣,都是我的提線木偶?這可是大不敬之罪!」「沒沒,鄙人絕無此意。」
蘇熙貴知道朱浩不是真的在責難,趕緊否認。「不過你說得也有幾分道理,朝堂上的事,是可以提前謀劃,可結果往往不能盡如人意,大禮議乃陛下最關心的事情,而換到蘇東主這裡,最想了解的卻是黃學士入閣的進展,而朝中那些大臣,呵呵……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訴求,但我想大多數人都想早些結束這次議禮風波,安安穩穩生活,讓朝堂重新恢復寧靜。「
朱浩作為策劃者,在距離皇宮幾里遠的地方侃侃而談。
蘇熙貴聞言不管同意與否,都點頭附和。這是他作為生意人的習慣。
中午朱浩和蘇熙貴在戲樓吃了飯,下午繼續看戲。
這次蘇熙貴的精神頭好多了,因為他知道朝堂的確是發生一些足以改變時代的大事,也有他關心的人正在朝堂上角逐入閣資格,蘇熙貴心中多了幾分期待。
此時奉天殿內,一場君臣間的拉扯還在繼續。而在後宮仁壽宮內,張太后這裡,一名大明經歷五朝的老太監戴義,正作為皇帝的說客,跟張太后敘話。
因為戴義是宮裡的老人,曾幾次出任司禮監掌印、秉筆太監,地位尊崇,以至於他到張太后這裡來說話,都會被賜座,張太后對戴義也算客氣。
而戴義給張太后帶來的,相對而言也算是「好訊息」。
「陛下說,要讓壽寧侯和建昌侯早些回京,並且給他們提督京營的差事,只希望他們能恪守臣子本分,另外還會賜一些財帛,仁壽宮這邊,每年都會進行修繕,另外還會每年增加一千兩的用度……」
戴義說白了,是代表皇帝來跟張太后「談判」的。說是談判,還不如說是允諾給張太后一些好處,讓張太后心裡平衡一點,不至於說因失去朱四這個兒子而感覺沮喪。
但張太后能不沮喪嗎?
就算我丈夫和兒子都死了,但我這個太后還在呢,選擇新皇帝的時候,還是我拍板的,說好了是給我找個過繼子來當皇帝,如果早知道找來的這個新皇帝是個白眼狼,我還找他做什麼?直接換別人家的孩子來,不更好控制?
再說了,我丈夫的弟弟又不是隻有興王府這一家,別家的孩子,可都覬覦著大明的寶座呢。
「將來皇宮內的規制仍舊不變,太后您仍舊為太后,陛下還是每時來請安,您還是會在仁壽宮內,六宮貴主,仍舊要聽您的……」
戴義話說得很通俗易懂了,也是怕張太后聽
不懂。
張太后道:「所以說,皇帝是執意要回他興府的傳承,不想留在大明正統這邊?」
「這……」戴義非常為難。
替皇帝來給太后當說客,這種苦差事真不是人人都能幹的,當張佐親自去請他來當說客時,他就料到自己可能會因此而落罪,甚至是名聲掃地。
張太后冷冷道:「兩位先皇過世沒多久,大明正統的香火就要斷了,哀家成了大明的罪人,或許當年應該讓先皇多娶幾位妃子,多誕下幾位皇兒,也就不至於會出現今日的狀況了。」
戴義心想,你早怎麼不這麼想?
作為皇宮裡的老人,戴義很清楚,張太后在孝宗時是有多強勢,而孝宗作為皇帝,也當了「妻管嚴」,在華夏曆史上近乎也是僅此一位的。
而在張太后誕下皇次子並天折之後,張太后的肚子也未再有任何動靜,當時如果讓孝宗多納妃嬪的話,大明的歷史也必定會走向另外一條路,而不至於說會出現皇位傳承這麼大的禮數之爭。
「老奴只是代陛下傳話,若是太后您有何想法,也可跟老奴說,老奴回去後轉告。」戴義沒有決策權,他甚至不敢替皇帝做一點點的退讓和承諾。
張太后道:「如果讓哀家的兩個弟弟回京,不會再有人刁難他們吧?」「這……」
戴義道,「太后娘娘,說到底還是要讓兩位侯爺恪守朝廷法度。」
張太后冷冷回道:「哀家不知道這些?但他們是恪守法度的人嗎?哀家現在只是要皇帝一句話,是否以後再沒人會為難他們!」
既然是談判,張太后想了想,自己唯一的親眷就是兩個弟弟,以及他們的家人了,不為他們爭取,能為誰爭取呢?
反正現在想把朱四趕下臺也不現實了,既然這樣,還是追求點實際的。
日子不還是要照常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