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六章 戶部右侍郎是個燙手山芋(第1/3頁)
章節報錯
臘月初。
居庸關戰報,已清清楚楚列在了皇帝跟眾大臣面前。
沒有任何爭議,唐寅在這次戰事中立下了大功,雖然有輕兵冒進的嫌疑,但以結果來論,這可比「應州大捷「還要壯大明聲威,重點是這次大捷不是皇帝自己去獲取的,是臣子獲得,對文官來說已經失去了抑功的必要。
我們不能去宣揚皇帝的功勞,如此便等於是鼓勵以後的皇帝都這麼幹。
但臣子的功勞嘛……
就算唐寅是新皇派系的人,到底也是正統讀書人出身,還是大明有名的詩畫方家,投筆從戎也算是一段佳話了。
鼓勵文人報效朝廷,為國捐軀唄!
唐寅在居庸關的戰功毋庸置疑,那之前君臣間達成的協議就有效,具體內容便是在居庸關局勢徹底穩定下來後,由唐寅晉升宣大總督。
跟以往的宣大總督非尚書就是侍郎不同,唐寅這個宣大總督卻仍舊只是兼工部郎中,右金都御史本該進一步為右副都御史,但因為其本身只是個正五品的工部郎中,而右副都御史已是正三品外官,所以只是在右金都御史的基礎上改為左金都御史。
這宣大總督,從官職上來看,混得還不如大同巡撫。
但不管怎麼說,唐寅的仕途繼續蒸日上,入朝一年半時間都沒到,已成為大明守禦一方的總督,這可比就任內三關總督時風光多了,宣大總督在西北是僅次於三邊總督的存在,手上掌管糧草、輜重和兵馬等,可說是一方軍政大員,以往入朝都是能直接當尚書。
可他到底是唐寅……
沒人準備讓唐寅回朝當尚書。
主要是現在楊廷和在朝,就算楊廷和不在了,後續的文官也會繼續打壓唐寅,不讓其有機會再晉升高位。
........
........
這天早朝。
楊廷和仍舊是一副病懨懨的模樣,朝堂上不說話,當假看客一般,聽兵部右侍郎李昆對宣大戰報的總結。
「……目前哨騎已出關口百餘里,未見韃鞋騎兵蹤影……」
西北的局勢,是在唐寅打出居庸關大捷後,韃人搞不清楚大明用了什麼方法獲得這場勝仗,再加上他們的主要目的就是來劫掠邊關的,原本以為用很小的代價就能拿下宣大一線關隘,從此以後可以恣意縱橫在張家口以南的土地上,自由劫掠,誰知莫名其妙遭遇一場大敗。
是以,韃人對宣府周邊關隘的攻勢戛然而止,果斷撤兵,逃往漠北。
本來李昆也要表達這個意思。
但怕就怕別有用心之人。
為了突出唐寅是「擅自用兵」,兵部在奏報方面玩了一些花招,只提西北邊關之外不見韃兵馬的影子,這會讓不知情的人以為,韃主力壓根兒就沒有攻打過宣府,而唐寅擊敗的不過是韃人的一些散兵遊勇。
可能就是一群不知從哪兒來的牧民,進了大明關口後迷路了,不小心跑到居庸關下,被唐寅撞狗屎運給教訓了。
至於先前唐寅呈報的,說是韃人以騎兵攻入內關長驅直入,不劫掠而是騷擾各城塞以及關口,目的是為策應韃主力攻打宣府鎮,這條……等於是被否定,這是為打擊唐寅以三千騎兵出關塞誘敵的戰術合理性。
文官為了否定唐寅的功績,簡直是不遺餘力。
朱四聽完後,不耐煩地問道:「韃人在宣府外不見蹤影,是他們沒來過,還是說在唐制臺居庸關之戰獲勝後,韃撤兵?」
「呃……」
李昆支支吾吾不知該怎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