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二章 昨天河東,今天河西(第1/3頁)
章節報錯
楊廷和坐不住了。
他急忙出內閣值房,去兵部衙門找彭澤問詢具體事宜。
此時兵部已亂成了一鍋粥。
西北戰事發生的中心地帶,居然不在九邊重鎮,而在內三關的居庸關?韃人這麼會挑地方嗎?
為什麼唐寅鎮守內三關,戰事就發生了?
只因為先前唐寅派兵進行過一次誘敵深入?
「中堂,現在已基本確定,宣府鎮等關口,已被韃靶人連續攻擊三天,現在居庸關戰事告一段落,估摸韃人見事不可為,很快就要退兵了。」
彭澤將最新戰報告知楊廷和。
楊廷和一臉羞惱之色:「此等戰情,為何提前不知曉?」
彭澤支支吾吾:「先前出居庸到懷來,再到宣府的官路,都被韃人的遊騎襲擾,官驛無法傳訊。就連信鴿……也沒法傳軍情到內三關……」
楊廷和一把抓起面前一份戰報,上面清楚列明瞭唐寅出兵的情況。
「哦,對了,內三關總制唐寅,以先出兵後奏報的方式,引兵往宣府鎮去了……此番不再是誘敵,而是直入宣府鎮。」
彭澤急忙提醒一句。
現在滿朝文武都知道了,唐寅先前敗是「詐敗」,為的是讓各處韃鞋人馬集結後列陣於居庸關前,為大明兵馬接下來的夜襲和反攻做準備。
至於為什麼要把韃人聚攏到一塊兒再反擊……這對於大明一眾官員,諸如兵部大佬而言……是個迷。
難道分而化之,不是最好的破敵策略?怎麼要把敵人聚攏到一起才打?敵人集中優勢兵力,還是在居庸關前,就算你進可攻退可守,但你要是退的話,可能連關城都不保了,你這是什麼戰術?
「另外,戰情奏報中提到一點,說是居庸關守軍,用往敵營中丟擲火藥包的方式,將***炸得人仰馬翻,俘虜的韃鞋殘兵中,有不少都是缺胳膊斷腿兒。」彭澤又說出個讓楊廷和很無語的情報。
好傢伙,火藥還能這麼用的?大明神機營幾時有這麼大的神通了?不玩火炮和火銃,改用丟火藥包方式?
突然兵部右侍郎李昆進來,手裡拿著一份東西,見到楊廷和在,愣了一下,隨即把那東西呈遞給楊廷和:「中堂,此乃令郎在居庸關的上陳……您看看。「
楊慎仍在居庸關。
戰事發生後,楊慎覺得自己應該做點什麼,怕以唐寅為首的明軍奏報會不盡不詳,他儘管對敵情不太瞭解,但楊慎選擇了將自己所聞所見,一併上報給兵部,以此作為參考。
楊廷和看完後,臉都綠了。
如果說之前還只是傳言的話,楊慎在居庸關內,所見不會是虛言,再說了楊慎也沒必要「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楊慎說這一戰應該是取勝了,只是要防備韃靶人反撲,但韃鞋最多三四千人馬,首級丟了六七百,俘虜三四百,加上一些別的戰損,那就過半了,韃人還怎麼反撲?
士氣此消彼長的情況下,韃人若只是以劫掠為目的,那必定是倉皇奔逃,有多遠逃多遠。
沒來由的,楊廷和突然非常期盼韃鞋人能「捲土重來」,最好殺假回馬槍,給唐寅一個重挫,唐寅最後龜縮回居庸關,這樣楊廷和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怎麼這種期盼,在以往看來,那都是再正常不過,現在看來好像是一種天方夜譚般的奢求?
「中堂,您沒事吧?」
楊廷和突然人有些站不穩,搖搖晃晃。
彭澤和李昆趕緊扶住他。
楊廷和受打擊太大,這次的事,對大明來說是好事,但對楊廷和來說……就跟陰溝裡翻船差不多。
誰能猜到韃人居然這麼不堪一擊?連一個從
未上過戰場的唐寅,都能把韃人殺到丟盔卸甲,落荒而逃?
「沒……」
楊廷和想說什麼,卻發現氣火攻心,連話都說不利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