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蔣冕考慮到,費宏和劉春不算是嚴格意義上擁護「繼統繼嗣」觀點的閣臣,所以要提前對二人發出警告,讓他二人知道跟文官共進共退……無論你們之前持怎樣的觀點,這次必須要上下一心。

劉春主動道:「維護禮教尊嚴,義不容辭。稍後我便去翰苑,群策群力,共克時

艱。」

這算是一種表態。

本來蔣冕最擔心的人就是劉春,畢竟劉春是新皇極力推崇並塞入內閣的,楊廷和走前,提醒蔣冕重點關注的物件也是劉春。

因為縱觀全域性,楊廷和認為皇帝只需在內閣抓住劉春這一個「漏洞」,就能一次把蔣冕、毛紀和費宏全開掉,最後留下劉春一個心腹,完成平穩過渡。

出乎意料,現在劉春不但力挺繼統繼嗣的觀點,好像還要以自己的聲望去發動翰林院的人,畢竟劉春在翰林院體系中聲望極高,再加上他是現在內閣四人中年紀最大、學識最為淵博、德望最隆之人,看來由劉春去聯絡翰林院再合適不過。

「嗯。」

蔣冕突然信心倍增。

費宏由始至終都保持緘默。

蔣冕多少有些擔心,側頭問道:「子充,你有何異議?」

費宏搖頭:「我還是沒想明白,陛下襬明要朝堂公開議論此事,可除了一個受召還京,如今還在半路的張秉用,誰人會義無反顧站到陛下一邊?還有,陛下所發這份東西,到底出自何人之手?」

相比於劉春只是表態,費宏的想法更加貼近實際。

皇帝那邊出招了,肯定還有後手,光靠這麼一份東西就想把輿論拉回來?怕是沒那麼容易。

既然朝堂辯論,這邊文臣幾乎是齊上陣,另一邊總不能只派一個張璁應戰吧?

讓張璁舌戰群儒?

他配麼?

蔣冕一時踟躇,卻怎麼也想不出答案。

劉春提醒:「過去兩年,有關大禮之事,民間或有一些跟主流不同的議論,而朝中發聲者極少,且多為外臣,眼下並無新的訊息,難道陛下準備召地方官員入京?」

蔣冕突然想明白什麼,失聲道:「那就要快!」

費宏問道:「何為快?」

蔣冕道:「大禮議關係法統,更牽涉大明未來長治久安,既然陛下身邊暫時無人相助,那就要趁有異議者到京城前,將此事蓋棺定論,遲則生變。」

意思是,既然現在連張璁都還沒到京,那就趁著皇帝身邊無人,快刀斬亂麻,早點推動廷議進行,不能拖延下去。

費宏皺眉不已:「陛下今日才提出,說明有備而來,其中是否有問題……」

劉春道:「還是聽敬之的吧。眼下要跟禮部和吏部那邊打好招呼。」

「那子充你去。」

蔣冕立即做出安排,「無論禮部和吏部拿出什麼結論,都要充分表明我內閣的觀點,此事既要快,又要準。只要朝堂上下眾口一詞,料想陛下也無機會更變既有主張。」

……

……

內閣各有分工。

劉春去了翰林院,而費宏則去尚書官邸見喬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