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八十九章 時機未到(第1/3頁)
章節報錯
楊廷和離京。
前去送行的人非常多,畢竟名義上楊廷和仍舊是文官領袖,在他走後,依然是由楊廷和派系之人繼續把持朝政。
但即便是前去送別的官員,也有很多人心底巴不得楊廷和早點走。
楊廷和在朝,所有人做事都放不開手腳,不單純是新皇派系的人,連同文官體系內所有官員全都受到制約,而楊廷和離開後,沒有人能像楊廷和那樣權傾朝野,等於是給了所有人鬆綁。
蔣冕作為首輔大學士,楊廷和離京那天並沒有親自前去送行。
當日上午,蔣冕跟毛紀一同前往吏部,與吏部尚書喬宇,商議朝中人事安排,而這以往是楊廷和的差事,即朝中官員的考核、升遷和任免等,一定要由內閣尤其是楊廷和這個首輔直接過問。
名義上,這些事並不由內閣負責,但楊廷和在朝時乃事實上的宰相,楊廷和過問六部事務,連皇帝都沒法反對。
現在楊廷和走了,等於是還政於皇帝,當然短時間內之前形成的朝堂格局不會有任何變化。
「……翰林院剛進二人,一個是張邦奇,出任翰林侍讀;另一個是唐寅,為翰林檢討……翰林院這兩年人員變動不大,這是最近幾年留館名單,包括尚且守制或生病回鄉的成員,你們看看……」
喬宇公事公辦,將目前翰林院在任的官員做了份列表,呈遞蔣冕和毛紀一覽。
在楊廷和走後,喬宇承受的壓力也小了很多。
雖然現在內閣仍舊保持楊廷和在時的行事風格,繼續對吏部事務進行管控,但喬宇已不用像以往那樣,好像下級對上級般,每次見到首輔都感覺空前巨大的壓力,現在他更像是跟同僚商議事情,而不是彙報。
蔣冕看過名單,跟他知道的並未有什麼不同。
毛紀沒有詳細去看,都是同一個體系的,翰林院有什麼人他全都知曉,只是問道:「最近內官可有問詢過內閣的事情?」
「嗯?」
喬宇先是一怔,隨後問道,「所說內閣事務,可是有關增加新的閣臣人選之事?沒有,從當今聖上登基後,就基本沒派過內官到吏部來,至於誰入閣,怕是要跟你兩位商討。目前尚無絲毫跡象表明陛下會向內閣加人。」
楊廷和離朝,內閣大學士五變四,本來四個人足夠了,弘治朝時還長期三個閣臣呢,但楊廷和走前警告過,他離開京城後,皇帝或許會拿誰人接替他入閣這件事大做文章。
但到目前為止,小皇帝並無異動,可能是時機不成熟,也可能是楊廷和多心了,皇帝並沒有打算往內閣添人。
因為就算找人入閣,首輔還是蔣冕,只要蔣冕和毛紀不退,朝廷一切如舊,新入閣的人只是排名第五,對內閣局勢不會形成大的影響。
仔細想想,好像皇帝對文官集團動手的最佳策略,莫過於把蔣冕和毛紀給逼走,但有那可能嗎?
……
……
二人從吏部衙門出來,毛紀以為要回內閣值房,蔣冕卻道:「去禮部看看。」
毛紀大概明白,先問完了用人,再去禮部那邊問問皇帝對於大禮議有何動向。
這都是楊廷和走之前猜測小皇帝反攻倒算的方向,加上吏部和禮部一直為楊廷和牢牢把控,現在楊廷和走了,這兩部順理成章落到了蔣冕手上。
禮部尚書汪俊親自接待二人。
如在吏部所問結果一樣,禮部這邊,也未涉及到大禮議的任何訊息,看起來皇帝還在按兵不動。
趁著汪俊進去拿卷宗時,毛紀直言不諱道:「敬之,你是否太過敏感了?介夫剛走,陛下不至於急不可耐大做文章吧?」
蔣冕道:「你或有不知